“芥川奖”得主田中慎弥的固执:拒绝电脑和手机
程 佳
1月17日,日本第146届芥川龙之介奖(以下简称“芥川奖”)公布了获奖名单,此前曾4次入围“芥川奖”但一直未能“中标”的作家田中慎弥(作品《共食者》)终于如愿以偿地捧回了奖杯。随后,集英社于1月26日宣布的消息称,田中慎弥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0万部。
对日本文坛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在日本,“芥川奖”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该奖为纪念日本大正时代文豪芥川龙之介于1935年设立,是以鼓励新人作家为宗旨的日本纯文学奖代表奖项。
“登龙门”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对于田中慎弥而言,从获奖的那刻起却已是“骂名”远扬。在获颁“芥川奖”时,田中慎弥将读书人的“清高”表现得淋漓尽致:“本人曾经获得过4次芥川奖提名,但很不幸最后全部落选。美国女星雪莉·迈克雷恩也曾多次与奥斯卡奖失之交臂,最后她获奖时说,自己得奖是理所应当的。本人现在也想说这样的话。”不仅如此,他还不忘调侃评委:“按理说本人应该拒绝的,但本人担心评委(评委之一是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会因我的拒绝而倒下,到时候影响东京都的公务就不好了。所以就网开一面,奖,我拿下了!”在此次获奖前,田中慎弥确实曾先后4次入围“芥川奖”。2007年,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图书准备室》入围第136届“芥川奖”,2008年小说集《断了的锁链》入围第138届“芥川奖”,2009年刻画父子情感交流的《没有神的日本锦标赛》入围第140届“芥川奖”,2011年《第三纪地层的鱼》入围第144届“芥川奖”。
正所谓祸从口出,田中慎弥逞了一时的口舌之快,但这番傲慢的获奖发言着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记者会上,田中慎弥因为口出“狂言”,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媒体则纷纷登出《日本芥川奖得主发言震惊媒体引发网民热议》等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负面评论霎时如潮而来。针对此事,田中慎弥于1月26日在《每日新闻》发表文章进行了澄清。虽然给很多人留下了高傲的印象,但靠笔杆子吃饭的田中慎弥更擅长以文服人,田中的文章公布后,日本网民纷纷表示支持。他们称:“本以为田中是个怪胎,看了文章以后才知道了真相”,“他的文章写得很棒”。
其实,正如他那不寻常的发言一样,田中慎弥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同寻常的。田中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全靠母亲真理子从事销售女士服装的工作来维持。今年64岁的真理子回忆道:“儿子开始认字后,很快就把他父亲书架上的历史书籍全部看完了。”新潮新人奖表彰大会上,田中回忆道:“要问我小时候读过哪些书籍,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很久前母亲讲给我的童话《杰克和豆蔓》。还有后来上小学高年级时,母亲不知从哪里给我拿来的《里见八犬传》和《东海道中膝栗毛》的简约版。再后来,上中学后,我让母亲帮我买了《昭和文学全集》。”可见小时候,田中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田中慎弥这样一个作家的学历居然止于高中。和他同时获得第146届“芥川奖”的元城塔出生于日本札幌市,从日本东北大学毕业后,入东京大学读研究生,并修完了东大理论物理博士课程。田中慎弥毕业于山口县立下关中央工业高中的学历,与有着博士背景的元城塔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令人称奇的是,高中毕业之后,田中慎弥埋头阅读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等人的作品,没有从事过包括打工在内的任何一项工作,只是专注于写作。他曾经明确表明过自己的想法,声称如果在写作的同时为了养活自己而去工作的话,那他的写作事业必将失败。
20岁时,田中慎弥开始尝试创作小说。2005年,他的小说《冷水之羊》获“新潮新人文学奖”,由此在文坛崭露头角。2008年,其代表作《蛹》和小说集《断开的锁》接连荣获川端康成文学奖和三岛由纪夫奖,当时年仅35岁的田中慎弥成为历届川端康成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奖者。其小说《蛹》以甲虫的幼虫为对象,描写了幼虫在地底爬行、最终成长为蛹、破土而出的情景,使读者从虫的视点关注弱小生命,被誉为“新《变形记》”。评委们通过审定,认为该小说着眼于小生命的存在,写得格调颇高。“川端奖”评委井上久表示,《蛹》显现出短篇小说突然爆发的力量,并且对当今时代的读者起到了警醒的效果。《朝日新闻》的述评则称,从作品当中,可以真切地听到发自社会某个角落对于弱者的声援。此番获奖作品《共食》亦是如此。作品以昭和时代末期一座临近海峡的小镇为舞台,令人联想到田中的家乡下关。小说的主人公是名高中男生,他与粗暴的父亲生活在一起,自小目睹的性与暴力场面在他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阻影。“芥川奖”评委黑井千次认为,《共食》散发出传统作品所特有的淡淡的古典韵味,揭开了“海峡文学”新的一页,田中慎弥虽说是新人,但其作品非常有力度,非常罕见。
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田中慎弥虽然没有高学历,但可以说,田中很执着,甚至有些固执,但就是这样一个拒绝工作,拒绝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只专注于读书写作的怪人,却让日本人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