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山水画缺了什么? 对自然观察来自想象
中国当代山水画缺了什么
专家观点
■中国山水画不是风景画,它所要描述和表达的是一种气象,是自然山水的气象和作画者内心的气象
■从某个角度来说,画家的品格比画家的技巧更加重要
■对于自然山水的观察和理解,当代很多画家是来自于假设和想象,有的更依赖摹仿,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目前遭遇的一大困境
■在复杂的现实环境面前,如何面对并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中国山水画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前一阶段,本报“重估中国当代绘画”大型策划独家专访了多位著名画家和学者,比较宏观地呈现了当下中国绘画的整体状态,同时,对一系列热点问题和热点现象进行了探讨。本期开始,“重估中国当代绘画”策划将进入第二阶段的报道,从更具体的问题切入,细致观察和透析中国画坛,力求从多角度探讨中国绘画的现状与未来。
在“重估中国当代绘画”推出之初,我们就开宗明义地说明了此次策划想要重点讨论的几方面问题,当中包括如何看待中国绘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当下复杂的艺术生态环境等。而谈到中国绘画的传统,便不能不提及山水画。大多数不甚了解绘画艺术的人,或许会把山水画简单理解为画山、画水、画风景的作品,事实上,并不是那么简单。概括来讲,中国山水画不是风景画,它所要描述和表达的是一种气象。所谓气象,指的是自然山水的气象和作画者内心的气象。
中国山水画是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的集中体现,今天,有人在坚持古时的艺术见解,有人尝试探索现代的表达方式,也有人强烈批评当下的山水画早已“失魂落魄”。究竟当代的中国山水画要坚持些什么?画家又应该做怎样的思考呢? 1月28日,记者采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著名山水画画家李晓松,他结合个人的创作经验,对如何看待当下山水画创作以及画家如何进行探索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山水画要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不管画什么样的山水、树木,都要把自然界的万物转化为人性化的东西,借笔墨来表达自己的心态,传递自己的感情
有人说,观赏中国山水画,能够深切体悟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意境、格调乃至气韵,再没有哪一个画科可以如山水画一样牵动中国人内心的情感。李晓松说:“山水画要有意境,语言要整中求变,要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思物,借物传情,笔墨要求精到微妙,把握时代的脉搏。 ”
他认为,不管是远古的人类还是现代的都市化人群,都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最高目的的,“山水画要看气象,不管你画什么样的山水、树木,都要把自然界的万物转化为人性化的东西,借笔墨来表达自己的心态,传递自己的感情。只有将情感交织、融合在自己的画中,才能打动人,才能被人理解,才能产生共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心境,画出的作品各不相同。以我个人来说,我不喜欢用一种办法一种模式去套任何作品,这样让人看起来很乏味。艺术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主张,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眼中的事物,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些感悟在宣纸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做到画中有我,我中有画。 ”
当下的画家只有固守住心态、固守住品格,才能在纷扰的现实面前依然保有自我的纯粹性
近年来,画坛的浮躁、功利之风弥漫,颇受诟病,风格雷同、题材复制等现象并不罕见,甚至出现了“流水线作画”之类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对于今天的画家来说,谈个性表达、谈情感投入、谈忠于艺术,似乎显得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实有些格格不入。从艺术本身出发,遵从内心的感受,这本应是艺术工作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随着艺术生态环境的改变,基本素质如今却成了要时时被重复又重复提起的特殊要求。
李晓松多年来一直从事山水画创作和研究,颇具传统文化素养,也曾为写生踏足全国各地,对于山水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作为一名创作者同时又是研究者,他认为,当下的画家只有固守住心态、固守住品格,才能在纷扰的现实面前依然保有自我的纯粹性。他说:“石涛在画论里说过,‘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意思是,人为世俗名利所诱惑,必奔忙于世俗之迎合交往。人为物质利益所支使,则心神必然劳损。”石涛是清代中国山水画巨匠,这番话写于约300年前,对今人而言,仍然具有醒世之用。
山水画的高低,首先要看画面的气息,气息关乎人的品格……学养的高低是能够直接映射到画面创作上的
历史上堪称大师的画家,无一不是学养与画技并重。作画者的气象和品格是决定画作优劣的重要因素,随社会潮流浮沉的人必然不能静下心来钻研艺术,尤其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利益诱惑的时代,画家的艺术品格更是时时面临着考验。
李晓松坦言,从某个角度来说,画家的品格比画家的技巧更加重要。“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常常会交流一个问题:怎样判断一幅画的好与差。以山水画为例,我的看法是,要看画作的高低,首先要看画面的气息,然后再看笔墨、构图、皴法等。因为气息关乎人的品格,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与学养。 ”他认为,学养的高低是能够直接映射到画面创作上的,一幅画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平面,一个景象,一些色彩,更多的是要表达某种意念和情感。“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以及他所在的时代的气息。当然,笔墨是否精妙,皴、擦、点、染和山川的来龙去脉是否浑然一气,构图立意是否有新意,整个画面气象是否由心而发等,也是评判一幅作品的标准。所以,古人说:‘笔墨亦有人品之高下’,‘论画之高下者,有传神,有传形。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
山水画创作要从传统和自然中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办法,应当自觉地尽量回避流行画风的语言、符号,立意要高,不落俗套,避免丧失自我
当下是以都市生活为主轴的时代,自然山水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化进程中渐行渐远。距离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心理意义上的。相较于古人,当代画家的审美心理更多地倾向于都市文化,他们对于自然山水的观察和理解,很多是来自于假设和想象,有的更依赖摹仿和复制,这种情况正是中国山水画目前遭遇的一大困境。
有文章用“失魂落魄”来批评中国山水画的现状,认为其既同当代文化主潮无关,又没有继承中国传统,乍一看很特别,其实是另一种形态的从众与摹仿。这一观点正确与否见仁见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复杂的现实环境面前,如何面对并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中国山水画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一些当代画家一直在摸索山水画创作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路,李晓松便是其中之一。书法家梁寒云在与李晓松交流时曾经提出,当代北方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史有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受自然启发的意象性、心象性山水的挖掘和再造。他认为,这一动向来源于前辈们的写生山水传统,而年轻一代的画家又有不同于前辈的新造,“求之于自然,然后,又求之于内心自由组合之后的现代融入。因为山水画的传统牵连和传统滋养,它们在视觉形态上似乎并不过分地夸张所谓创新的力度,而在内心表达、形式节奏处理等方面却又截然区别于过往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风气已经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征候,一批山水画家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此种追求的倾向。 ”
李晓松有一个习惯,喜欢读名画,一有空闲,就手捧画集,反复研读,印到脑海中,然后再到生活中去,凭记忆与自然山水进行对照、印证。 “仔细观察山川之形势,阴阳浓淡,四时风雨天地之变化,物化在心,化成自己的面目。写生时,我会带上画板或者装裱好的硬卡纸,见到好的景象就直接用毛笔对景作画。这样既可以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对景物的感受,即景生情,也比较有新鲜感。作品画到七八成的时候就停手,回来后再按照自己对景象的理解或根据画面的情况闭目沉思,认真揣意,加入自己的感受,施以艺术的加工,将自然之景变为艺术之景,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他认为,山水画创作要从传统和自然中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办法,应当自觉地尽量回避流行画风的语言、符号,立意要高,不落俗套,避免丧失自我。“总而言之,中国山水画是以笔力为基质,融会感觉、情绪、境界诸因素化用于象形,以气韵的流贯为依托,如此,才能够使山水画以平面之象显生命之形,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学者简介】
李晓松 著名画家,1968年出生于山东淄博。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戏曲学院传媒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首届“全国山水画展”铜奖,加拿大首届“‘枫叶奖’国际水墨大展”优秀奖等。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二届中国画展,第二届中国山水油画风景对比展等。主要个人画集有 《中国美术家——李晓松山水画集》、《当代实力派画家李晓松山水画集》、《古风今雨——李晓松山水画集》等。
【美术名词小注解】
山水画 简称 “山水”,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平远如同 “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技法包括“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
画科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和题材的不同来划分的。
记者/王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