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贝聿铭兼备东西方品格 赋予现代建筑一颗"中国心"(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1月21日 09:5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香港中银大厦

  赋予现代建筑一颗“中国心”

  贝聿铭在本书的自序中写道,“离开中国八十多年了,而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应该说我是个西方建筑师。我的建筑设计从不刻意地去中国化,但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贝聿铭专门为本书中文译本出版撰写的简短序言中,对中国年轻的建筑师们寄予厚望:“我很高兴有幸在中国参与了几项设计,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我都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当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

  该书的译者之一、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郑小东告诉记者,贝聿铭之所以在中国家喻户晓,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获得了几乎所有建筑方面的重要奖项,同时积极探索艺术、历史和建筑的融合,他也是唯一一位荣任过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长的建筑师。尤其是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崇和对“留住中国建筑的根”的不懈追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和价值取向。

  贝聿铭现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香港的中银大厦。在父亲的赐福和荣耀的促动下,65岁的贝聿铭完成了这个设计。再次证明自己有能力为国人留下一栋傲人的摩天大厦。他说,我必须说我感到骄傲,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件大事。遗憾的是,贝聿铭的父亲已经去世,连儿子设计的模型照片也没有见到。

  贝聿铭说,在西方各大城市戴着高帽的后现代主义大楼林立之时,中银大厦就成了东方有所回应的建筑,也成为象征香港回归后的前景。它必须是光明的,所以中银大厦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银行在世界银行界显著地位的象征。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必须抵御住地震和大风的挑战,而这些挑战也给这个建筑带来特色,他成功地做出了工程设计的大胆尝试,建筑的最高脊柱将整个建筑的重量分到四个角上,脊柱每到一个交汇处就将重量分散到四周的分柱上,通过把重力引向外部,整个结构可以不使用任何内部支撑物,从而达到节省钢材开支的目的。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强调实用功能的例子,它强调了结构胜于形状,从而成为贝聿铭充满激情的几何学概念。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