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旧城保护留住“原住民”,才有“北京味”

2011年12月06日 14:34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 观察家

  北京旧城区历史文化的精髓,其实体现于原住民的生活细节中,旧城独特的生活文化是几十上百年,在原住民的生活中慢慢积淀下来的。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规划委日前发布《北京“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简称《规划》),明确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保护,并不是将所有原住民“撵走”,而是适当留人,注重人口疏解实施过程中的文化延续问题,保留一定数量的原住民,保持人口结构的多样性。

  而在此前,北京旧城保护的主要着力点,在老建筑的维护和更新上,在旧城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上,而旧城中的原住民,不仅不是“保护”的对象,反而被认为是“保护”的不利因素。正因为此,过去旧城保护的一个思路,就是要疏散旧城区内的人口。

  然而,旧城保护,人与建筑不应被割裂开来,甚至可以说,“人”才是旧城保护的主角。旧城区的原住民,生于斯、长于斯,祖祖辈辈至今,早与这片土地形成了血脉相联的关系。他们是旧城区历史文化的代表,没有他们,老建筑群保护得再好,也只不过是一堆死气沉沉的砖瓦。而有了他们,旧城区才会散发出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味儿。

  此次官方文件首次提出旧城保护要留住原住民,注重文化延续,无疑是理念上的重要转变。显然,政府已经认识到,北京旧城区历史文化的精髓,其实体现于原住民的生活细节中,旧城独特的生活文化是几十上百年,在原住民的生活中慢慢积淀下来的,这样的历史传承不可轻易掐断和推倒,而应代代相传,代代受益。

  其实,旧城保护留住原住民,不但关乎文化延续,旧城区中独特的人际网络,更是一份值得珍视的社会资产。旧城社区大多属于传统的“熟人社会”,社区的邻里关系,往往建立在人们的熟悉、信任和相互帮助之上,虽然看上去有点混乱、复杂和无序,其背后却有一种神奇的秩序在维持着社区的安全和自由,让旧城的社区生活生动而温馨、丰富多彩且充满活力。

  调查发现,居民交往密切的社区,社区活动参与度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强,同时居民的安全指数也较高。过去几十年,在北京的旧城改造中,成千上万的原住民如原子般被分散到各处,造成社区网络被拆散,许多旧城老居民与往日同声同气的街坊断了联系,这种社会关系的断裂,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难以用金钱衡量。

  旧城保护,需回归到“以人为本”,旧城的更新活化,要特别关注保留社区文化的原生态及社区人际网络,重视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旧城保护不应简单地通过行政手段上令下行,政府部门应关心社区文化的传承,关心社区内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的存在,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状况、特点、需要、意愿,对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没有谁会比原住民更熟悉旧城的情况、问题和改善的方向,应让他们尽可能留在旧城,充分参与到旧城保护工作中,并分享保护的成果。

  □韩涵(媒体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