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宫廷傩到乡人傩 早在秦汉时期,宫廷傩礼即从神圣祭祀文化逐步向世俗化、艺术化、娱乐化转变。自商周时代便由皇家宫廷傩传承而来的民间傩也被发扬光大。 在距离江西省南丰县西南12公里的石邮村,至今仍保存着一处明代的傩神庙遗迹。傩神庙作为民间公共祭祀场所,是民间傩发展的见证。而这种傩神庙目前在江西保存数量颇多,仅在萍乡就有80余座,最古老的始建于642年。 正在傩神庙打扫卫生的石邮村老人唐鲍荣告诉记者,这里的傩舞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起傩”,一直持续到元宵后“收傩”,其中以石邮村“搜傩”和上甘村“解傩”最为隆重。中国傩戏学会名誉会长曲六乙告诉记者:“南丰县石邮村的傩舞是目前保存最原始、最古朴的傩舞种类。”理由是傩事活动的开山“仪式”中,执掌傩事弟子的装扮很像商周时期的方相士。在驱鬼时,弟子们会举着灯笼、火把挨家挨户驱鬼逐疫。“在全国来说,目前只有南丰傩隐约保存着三千年前周代的大傩形式。南丰傩的价值就在这里。” 南丰的傩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由秦末番阳令吴芮率军反秦时带入此地。从此,南丰的傩仪便在此后数千年间不断发展繁盛。 不仅在南丰,从商周时期官方傩礼兴盛之时,民间的“乡人傩”也在发展。虽然此时的官方文献鲜有记载,但仍能找到史据。《论语·乡党》载:“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这说明,当时的民间傩不仅流行广泛,而且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敬重。 由于扎根在广袤的民间,民间傩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于腊月流浪农村、沿门逐疫乞讨的“游傩”,由佛教、道教教徒直接参与驱疫除邪活动的“教傩”,带有社火性质的“社傩”,为保家族兴旺的“族傩”,以及愿傩、寺傩、军傩等诸多种类。如今仍然存在的安顺地戏便属于军傩,贵州德江以及湖南湘西一带的傩堂戏便是愿傩。 在宫廷傩与民间傩之间,还有州、府、县衙的“官府傩”,个别官员私设的“官家傩”,后一种存在时间很短。 值得注意的是,“傩”作为一种汉民族古老文化,古时不仅在汉民族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被各少数民族积极接纳,并与当地风俗、传统结合,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大大丰富了傩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被傩驱逐的对象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如山西雁北地区的《斩旱魃》铲除的是造成大地干旱的旱魃,四川傩戏《二郎降魔》则为降伏造成水患的孽龙。 各少数民族的傩仪活动各有特色。比如,因居住大山深处而形成山神崇拜的川西北氐羌和白马藏人,都保留了祭祀山神的大型祭祀活动。图腾崇拜不同,祭祀对象也不同,如云南楚雄彝族的“跳虎节”、“跳豹子”,青海同仁土族的“跳於菟”,广西壮族的“蚂节”。节日祭祀期间,除驱邪逐疫外,还通过舞蹈对族人进行生产、婚姻、生殖和民族迁徙史教育。 淡出社会舞台 步入学术殿堂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国傩在形式上已从周代单一的傩礼文化形态发展为包括宫廷傩、军傩、民间傩等诸多种类,在内容上也从最简单的驱逐祭祀仪式发展为包括傩祭、傩舞、傩戏、傩面具等多种表现方式,形成了一个庞大恢弘的傩文化丛系。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东北和西北地区,都存在过傩文化,虽然方式和形态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驱除鬼疫和祈福请愿。曲六乙先生将中国傩文化划分为六大文化圈:北方萨满文化圈、中原傩文化圈、巴楚巫文化圈、百越巫文化圈、青藏苯佛文化圈和西域傩文化圈,形成了东起苏、皖、赣,中经两湖、两广,西至川、黔、滇、藏,北至陕、晋、冀、内蒙古、新疆及东北的中国大傩文化圈。 在这些区域,傩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曾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人生的每个重要环节无不受其影响。随着封建社会解体,曾盛极一时的宫廷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依附于民间宗教和民俗活动的民间傩在民间仍有一定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傩也正在急速走向衰败。原汁原味的傩堂戏、傩舞演出,傩面具的雕刻技术,均后继无人。而从上古时期延续而来的傩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民俗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宗教学价值等,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和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傩戏及傩舞先后受邀赴法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演出,并受到热烈欢迎。随着以傩戏、傩舞为代表的节日民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傩文化抢救和保护受到空前重视。 其实,早在20世纪初,就有文化学者如王国维、岑家梧、胡朴安等从戏曲史、图腾艺术和民间风俗角度关注“傩”。20世纪50年代,傩舞与傩戏分别引起中国舞蹈界和戏曲界关注,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初期傩文化研究,但这限于艺术分类学上的考察和鉴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傩戏学、傩文化学才作为当代一门新兴学科被提出。 1988年,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傩学研究有了合法的学术团体。此后,学会不仅成为傩文化抢救和保护的先导力量,还是联系全国傩文化研究学者的桥梁。 多样性的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傩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不仅对研究我国悠久的文化发展之路有着宝贵价值,也是保持我国历史文化完整性的重要方面。无论是抢救保护之路还是研究之路,都将十分漫长。唐红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