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海外对孙中山有不同看法 不能质疑辛亥革命

2011年10月03日 12:0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陶短房:历史不是做烧饼

  在MSN上,陶短房回复总是很慢,给人以错觉,以为他是个慢性子的南方人。他的《这个天国不太平》曾风靡一时,其中立论处处严谨,引证繁复,学究之气扑面而来。

  然而,电话中的陶短房完全不同,词锋激烈,反应迅速,夹杂着大量的反问句,俨然是大专辩论赛的口吻。

  陶短房做过很多年外贸,在罗尔纲先生的鼓励下,他靠自学成为历史学者,并在太平天国研究方面颇有建树。陶短房侃历史,充满趣味,因为他以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为铺垫,所以总能猜出你的潜台词,你在想什么,然后提前把你下一个问题给回答了。

  辛亥革命的成功,离不开海外华侨的巨大支持,在海外漂泊多年,让陶短房对此有更深入的理解,那种背井离乡的紧张感,国内读者很难有所体会,而正是这份紧张感,开拓了中国人的现代之路。

  加拿大华人不忘辛亥 

  北京晨报:对于辛亥百年,加拿大社会反响如何?

  陶短房:对西方人来说,辛亥革命是个很模糊的概念,甚至一无所知,他们中许多人甚至对中国都不太了解,但对加拿大华人来说,辛亥百年是个绕不过去的日子,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三次到加拿大筹款、宣传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历程中,加拿大华侨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子弟加入了革命党,1911年5月,致公堂卖掉党产,支持革命。对于辛亥革命,加拿大侨界非常重视,相关纪念活动一直很隆重。

  北京晨报:为什么加拿大侨界这么重视辛亥革命?

  陶短房:加拿大是华侨重镇,洪门要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曾在这里活动过,著名的革命与改良论战,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就是主战场之一,许多华侨组织从当年传承至今。1911年,海外同盟会与致公堂全面合作,孙中山本人也加入致公堂,这是洪门的一支,1903年孙先生便已加入了洪门,所以洪门认为辛亥革命是自己的事。

  海外洪门为何崛起

  北京晨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将洪门看成是黑社会。

  陶短房:洪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分支极多,有的分支如三合会等,后来成了黑社会,但许多分支与黑社会无关,致公堂作为洪门的一支,不仅支持了辛亥革命,在抗战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两岸三地,华人社会对洪门都比较认同。

  北京晨报:为什么海外洪门影响这么大?

  陶短房:这与十八九世纪海外华侨生存状况有关,他们语言不通,无法入籍,只能互相扶持,不团结就没法生存,洪门恰好就是这样的互助团体,所以生命力极强,当然,随着华侨地位改善,今天年轻人对洪门等组织已不太感兴趣,影响力日渐滑落。但在辛亥革命时期,洪门在海外的影响巨大。

  为何不提孙中山

  北京晨报:海外纪念辛亥革命,似乎不怎么提孙中山?

  陶短房:首先,辛亥革命不是孙中山直接策划的,第二,孙中山在海外是公开活动,人们对他了解较多,所以评价更多元化,不像在国内,他前期被清政府认为是“乱党”,只能秘密活动,而革命成功后,他被认为是“国父”,普通人也不太可能去全面了解他。海外对孙中山确实有不同的看法。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看法?

  陶短房:这有历史的具体原因,在革命过程中,孙中山得到洪门的大力帮助,但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并没掌握多少实际权力,所以无法回报。此外,当时中国政治环境险恶,孙中山不得不与会党撇清关系,特别是1911-1915年期间,国内发生了杀会党的乱局,国内洪门与海外洪门是一家,自然会引发一些争议。

  不能质疑辛亥革命

  北京晨报:对于辛亥革命,国内学者目前也有一些争议,海外怎么看?

  陶短房:虽然对孙中山的评价有争议,但我在海外多年,从没听到过任何人对辛亥革命有过异议,大家看法完全一致,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不同声音,我认为是逆反心理在作怪,对现实不满,就否定一切。辛亥革命不是几个人闲着没事干才搞成功的,在革命之前,中国人给了清廷充分的机会,1895年中国人给了(洋务运动),1898年也给了(百日维新),1900年还是给了(新政),可换来的却是皇族内阁,可以说,保路运动中被清兵击碎的光绪圣位牌,就是改良幻想的墓志铭。

  北京晨报:可批评者认为,辛亥革命没能建立起一个好的秩序。

  陶短房:这话要反过来问,清政府建立起什么了?民主、宪政、自由……什么都没有,如果不革命,会怎样?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年的帝制,仅此一点就足以名垂史册。

  革命不是锦上添花

  北京晨报:如果选择更平和的方式,损失会不会减少?

  陶短房:革命不是锦上添花,孙中山自己说,在辛丑前,在海外谈革命,根本没人理,可《辛丑条约》签订后,4.5亿人民,要赔4.5亿两白银,海外的中国人全成了革命党,因为大家都明白,清政府的统治绝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北京晨报:可辛亥后是持续的战乱啊?

  陶短房:应客观地认识历史,不是辛亥革命带来战乱,辛亥革命前一直是战乱,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战争、中法战争,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居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这难道不是持续的战乱吗?辛亥革命是持续战乱的中点,正是这些战乱才引发了辛亥革命,这是个严肃的问题,不能含糊。

  不要期待救世主

  北京晨报:可人们总是会问,改良好还是革命好?

  陶短房:这是个没法回答的问题,就像面对一个病号,你说开刀好还是吃药好?能吃药的时候,谁会选择开刀?张謇是标准的改良派吧?可他后来也主张革命。百日维新时,袁世凯站在慈禧一边,因为这对他是最好的选择,可1911年他却去逼宫,因为除了革命,局面已经无法维持下去了。革命肯定有负面的影响,没有人生下来就会革命,革命是毁家纾难,中国人家庭观念这么重,不是过不下去,怎么可能去革命呢?

  北京晨报:有趣的是,辛亥中许多人物的形象后来都被妖魔化,为什么?

  陶短房:我们有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态,总想当救世主,为了当下的需要,就将历史写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样的蠢事我们干了很多年,所以历史人物的脸不断在变,可历史不是做烧饼,非黑即白,看这边黑了,马上翻过来,一会儿又觉得太白了,再翻回去。

  辛亥革命是偶然吗?

  北京晨报:今天很多公共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偶然,您怎么看?

  陶短房:我不认为革命的成功是偶然的,所谓偶然,只不过是发生在辛亥而非壬子、癸丑而已。辛亥革命前,中部同盟会做了那么多年的工作,40%的基层官兵是革命党人,《猛回头》、《警世钟》等读物在武汉人手一本,起义军指挥部都被端掉了,依然能取得成功,这怎么可能是偶然呢?

  北京晨报:为什么公共知识分子们会出现误判呢?

  陶短房: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会,因为国内很多公共知识分子习惯于坐而论道、隔靴搔痒,严重脱离群众,他们把民众放在一个过低的位置上去看,总有一种精英意识。而产生这样的幻觉,是话语权与民众脱离的必然结果,当少数人掌握了话语权时,他们肯定会觉得自己了不起。

  北京晨报:今天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戾气,您怎么看?

  陶短房:要分清是公共知识分子之间有戾气,还是社会有戾气,如果是前者,没什么可操心的。中国读书人自古就喜欢争来争去,孔夫子在论坛上拍不过少正卯,回头就把人家给杀了,宋代、明代读书人吵输了会满门抄斩,可谁也没闲着。这是我们的传统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媒体不必夸大这一阶层的力量,本来也没那么大能量。

  正确理解中国

  北京晨报:可能您不太关注国内目前的状况。

  陶短房:不,海外华人对国内的情况非常关注,中国的稳定与强大与我们直接相关,加拿大华人当年为什么支持辛亥革命?因为当时北美市政府公开排华,只有男人才能入籍,女人和儿童不能入籍,向华人收人头税,直到去年,才有一个市为此公开道歉。华人在海外受了那么大委屈,中国不强大,我们就没底气,国内不太容易理解这一点。

  北京晨报:不过发展过快,代价也很大。

  陶短房:那要看人民自己怎么看,拿拆迁来说,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上海做外贸,在老城做市场调查,当地一些人以为我是“拆迁办”的,围上来说快点拆吧,老幼三代才住27平方米,后来拆迁了,他们敲锣打鼓庆祝。保持传统当然好,可谁愿意过70%的孩子没学上,90%的人没照明电的日子?成了人类博物馆,真是大家需要的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如果只从自己的意志出发看问题,就会形成偏差,时代发展了,我们应更多元地去看问题。

    陈辉/文

  陶短房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在太平天国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出版了《这个天国不太平》等著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