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小成本电影的出路在哪里

2011年09月21日 13:57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过去我们常常以喜剧电影、悲剧电影或历史题材、现实题材来划分电影,观众也是以电影的风格、故事来选择观看。而现在却是以大、中、小来划分,基本上形成了两大阵营——商业大片和中小成本电影,也就是说现在的电影由钱决定命运,是以投资的多与少来区分的。

  即将在合肥颁发的中国电影“金鸡奖”把中小成本电影定为800万以下的投资,并为中小成本电影设立了专门奖项。但业界也有把1500万以下的投资都划到了中小成本。先不说以投资多少来划分电影是否科学,是否尊重电影创作规律,但有一点很清楚,现在的电影只有被钱牵着走,有钱就是大片,就具有商业价值,没钱就是小片,就给你归到了小众一边。因此,稍微有点成就的导演都往大片里挤,一旦成为大片的导演就再也不可能回到中小成本的拍摄了。电影院线更是只盯着商业大片,多数中小成本电影能享受到“一日游”已不错了。为此,业界一直对大片垄断中国电影市场有很多意见,其中不失一些激烈的批评,但正视、反思、解决中小成本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更迫在眉睫。日前,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联合举行的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策略与市场推广研讨会,就是针对中小成本电影在机制、创作、营销等方面进行的一个非常现实的讨论。会议通过与会专家、院线老总、一线导演的对话,对中小成本电影的创作和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明确了中小成本电影将面临的资助的政策、人才的培养、市场的分众、新媒体环境和美学叙事类型等方面的开拓和努力,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智慧上的支持。

  中小成本电影在多个层面上的意义和面对的困境

  电影《天狗》的制片人曾说过,没有《天狗》这种作品,你的银幕是空白的银幕,你的民族是没有思考的民族。可见,以《天狗》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小成本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孙向辉从多角度概括了中小成本电影在多个层面上的重要意义。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中小成本电影是我国电影产业中最主要的生产类别;从政治角度来说,以主旋律电影为代表的中小成本电影,是实现国家民族的认同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以艺术电影为主体的中小成本电影,是保证我国文化多样性和电影生态建成的重要体现;从人才角度来说,中小成本电影是培育青年电影力量的必经阶段;从美学角度来讲,中小成本电影是实现电影整体发展革新的重要途径。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中小成本影片好比中国电影高端生产力的孵化器,在这里操练出电影之才、电影之胆、电影之实,以赢得更大成功,由此可以说,没有中小成本影片,就没有中国电影的常规生产和高端再生产,也就没有中国电影的未来。

  在对中小成本电影的认识上,有专家不认为中小成本电影是所谓大电影的台阶或前奏,它是一个很有可为的创作领域,但近年出现的中小成本影片无论是伦理关怀、艺术探索还是温情叙事与诗化取向交融体的美学趋向都遭遇了一个共同的困境,就是观赏效果或者票房的不佳,这些影片都缺少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难以抓人,难以动人,也难以赢得大量观众,甚至有的连进院线的竞争权也无法获得,只是得点奖或者有点口碑而已,社会影响力就更谈不上了。

  中小成本电影拼的是剧作,要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

  若以800万或1500万以下的投资来定义中小成本电影的话,中小成本电影拼的就是剧作,一定要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要看重由小说改编的剧本,看重作家参与剧本创作的优势。直击心灵的电影《天狗》就是由作家张平的小说改编而成。而由小说改编的小成本电影并非都要拍成艺术片,文学和市场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文学成功转化为电影最重要的基础是能够为电影提供一个完整的、流畅的、有趣的故事,能够提供丰满的人物。近年北京人艺有一个创作现象,值得电影借鉴,就是和作家的密切合作。近些年冯小刚和作家的合作也很密切,从刘震云的《手机》,到刘恒的《集结号》,到张翎的《余震》。因此,中小成本电影更要重视影视文学创作,建立剧本创作机制,加大作家参与创作的力度。我们不得不承认,好看的、获得双赢的电影,多数来自文学作品的改编,在国际上拿奖的电影基本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

  遗憾的是,现在的电影制片方并没有认识到剧本对中小成本电影的重要作用。剧作家赵葆华指出,多年前,每个电影机构都设有文学部、总编室,编剧和文学编辑就是将导演和演员推向红地毯的人,现在没有文学扶助了,都不知到哪里去找好的剧本。

  中小成本电影该受保护还是去闯市场

  中小成本电影该受保护还是去闯市场,是会上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大多数与会者认为中小成本电影就是小众的艺术电影,需要扶持,需要提供传播平台,加强和扩展艺术电影的放映。比如有必要使其具备公益性质,得到广泛传播,使其融入到整个中国电影的大局;比如尽快建起艺术电影院线的呼声等。赵葆华说,现在某个影院设12个厅,但是12个厅重复放的是一部大片,电影院应该尽快实现类型化、差别化。

  而来自创作一线的电影《碧罗雪山》导演刘杰则直言,如果成立艺术电影院的话,至少一年要提供150部合格的艺术影片。而在刘杰眼中,中国每年合格的艺术电影连10部都不到,没有片源怎么来撑起一个院线?他认为,中国影院建设还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大家都是逐利的,只有发展到一定饱和的程度,一些影院被挤出主流商业市场后,才有人愿意去做艺术影院。《碧罗雪山》现在只在百老汇电影中心一家影院放映,是一个尝试,到现在为止6个月10万元票房,但如果全国有100家影院来放映,那就是1000万票房。刘杰认为中小成本电影不需要以政府行政的方式去救助,应该交给市场,应该尊重市场的规律,如果一味都是政府支持的话,就打破了市场规律,可能会使电影市场越来越糟。

  院线老板的忠告和建议

  新影联院线总经理黄群飞以多年的发行经验建言到,中国中小成本影片面对市场的检验时首先表现出了题材和类型上的先天不足,也就是说,题材和类型根本吸引不了观众。二是收入渠道单一,中国影片90%都是靠影院票房,电影频道再卖一点,音像市场几乎没有,回收渠道非常单一。目前好在有一个网络视频,这两年收购价越来越高,使人担忧的是能维持多久。三是电影走出去困难重重,美国中小成本影片除了国内的电视、家庭娱乐,DVD、电影频道、有线电视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就是海外市场。

  黄群飞建议,在创作上一定要谨慎,不能盲目,听说很多公司都在规划一年做十几部,劝他们一定要削减数量,提高质量。在题材和类型的选择上,还是要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目前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好演员不够,明星报酬太高,中小成本影片请不起,现在别说中小型,连大片导演都在等着演员的档期。在市场推广上,建议在影片开拍之时,就要找好发行公司和宣传公司,千万不要等拍完片子以后拎着拷贝找发行;建议不要找大公司发行,要找专业小公司。影片定位要准确,比如《钢的琴》应该定位喜剧,而不是文艺片。

  中小成本电影要找准观众

  刘杰谈到了一个现象,在国外看《碧罗雪山》的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会去反思社会,反思人生,而中国的老年人,宁愿坐在那儿晒太阳,也不进电影院,只有当中国的这部分观众能进影院了,艺术电影才有希望了。

  刘杰的分析有道理,但有一点,国外的电影票房占收入的比例可比国内低多了,倒不如说,等国内的票价降下来,看艺术电影的观众就多了。尹鸿算了一笔账,在北京一对夫妻看一场电影,一顿饭加两张电影票再加上停车的费用近300元,有多少观众肯花这么高的成本又忍受着堵车烦恼去看一场艺术电影?来自院线的周铁东认为,中小成本电影要研究自己的观众,中国人并不是不看电影,中国曾经有200多亿观众人次的辉煌,中小成本电影跟商业根本不冲突,它的不成功是因为其套路的不成功。其实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出路。真正的艺术电影都是表达人类共同情感的,它的个性只是体现在它的风格上。中小成本电影要善于在电影大的生态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态定位,网络博客、微博等各种新媒体方式都是推广方式,中小成本电影要分众化、小众化,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

  导演陈宇认为中小成本电影就是拍类型片,解决观众的辨识障碍。张卫认为,整体上的类型要丰富,而单个作品一定要单纯,凡是类型单纯的,市场都比较好,凡是类型搞得比较杂糅的,比如战争、爱情、武侠都糅在一起的,市场肯定不好。吴冠平认为,中小成本电影的最大意义是给观众一个选择权,可选择丰富的市场,但现在的创作远远达不到。而胡克认为,中小成本电影要打破艺术片和类型片的界限,作为电影,只有一个标准是应该信守的,就是拍有创造力、有游戏感、有严肃精神追求的。

  中影立誓赔钱也要投拍中小成本电影

  具有国家龙头企业作用的电影制作机构,在赚足了钱的同时,应舍得在中小成本上的投入,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尹鸿认为,大公司,包括一些垄断性质的公司,要以公平、公正方式更好地为中小成本电影做好服务,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的平台,中小成本电影仅靠自己打天下是很困难的事情,但这是需要监管的。

  据悉,中影集团已确定要加大对中小影片的投入。一类是投资1000万以下的影片,中影已明确表明不是以是否获得市场票房认可为前提,而是以是否具备贴近现实生活、是否表现主流价值观作为基本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青年编导要有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表达,要彰显艺术的感染力。计划每年将拍摄10-15部。

  另外一类就是投资1500万至2000万的影片,这类影片的要求,第一必须是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第二必须是现实生活题材的类型化表达、电影化表达,第三必须是以中国大陆青年创作团队为核心的创作主体,计划每年也要做到10-15部。

  中影的计划很感人,但是否有些贪多,还是要以质量为主。

  电影资料馆开放多厅艺术影院

  作为国家重要的电影档案收集、保存、研究、交流机构,电影资料馆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优秀中小成本电影提供长期的展映与观众交流平台。据相关人士介绍,电影资料馆新建艺术影院变成多厅影院之后,具备了对于中小成本影片公益放映的条件,艺术影院已完成了包括600人的大厅和50人的小厅,80人的中厅在内的多厅建设,正在建设的多功能厅将是120多人的综合放映厅。近来影院人气急剧上升,周四放映之外,又加了周五放映,现在经常出现艺术影院爆满的观影景观。

  同时,电影资料馆将组织调研,形成推动国家级艺术影院的选择试点工作。他们认为,由于现在的观众还处在沉迷于大片的阶段,所以马上建立商业化的纯市场化艺术院线尚不成熟,比较可行的是率先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进行艺术影院的试点工作,让培育市场与培育电影观众素养同时进行。

  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吴保安出席并讲话,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傅红星作总结发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分别主持会议。(高小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