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辛亥百年寻踪:碧血黄花揭序幕(组图)

2011年09月09日 16:0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一个世纪前,一场雷霆般的革命风暴涤荡着神州大地。一代伟人孙中山组织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凭吊辛亥革命遗址,重温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追寻孙中山先生的足迹,缅怀他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

  ——编者

  碧血黄花揭序幕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广州起义牺牲烈士墓园。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早在1894年11月,就于檀香山华侨中创建兴中会,这是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和黄兴、宋教仁等一起,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基础上,成立中国同盟会,成员遍及全国17省。这是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且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改称“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和组织了一系列起义,多以失败或流产而告终。但他不为挫折所动摇,“生平所志,以革命为唯一之天职”。那些起义,无疑扩大了革命影响,为辛亥革命成功奠定了基础。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时为公元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之前,黄兴等在香港成立领导机关,策划起义,并从全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160余名同盟会骨干组成先锋队。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起义指挥部。起义军一举攻入总督署,火烧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与清水师提督李准部遭遇,展开巷战。激战中,黄兴右手被打断两指,以断指仍继续射击。喻培伦已断一臂,可胸前挂一筐炸弹,继续战斗。经战一夜,尽管清军多有死伤,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起义失败,共57人战死,29人被捕遇难。

  其中,林觉民起义前写下《与妻书》,要妻“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表现了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烈士遗体被弃置咨议局门前,革命党人潘达微收敛72具遗体,安葬于广州东郊白云山麓黄花岗,故史称此次起义为“黄花岗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后,广东军政府拨款修建墓园。后向海内外募捐增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

  墓园规模宏大,主要建筑集中于南北中轴线上。墓门为仿凯旋门式牌坊,上嵌孙中山所题“浩气长存”金色大字。进门后为长长墓道,中置莲池、石拱桥,拾级而上,直达岗顶。顶为墓冢,以花岗石砌作梯形。中央建碑亭,亭顶状若悬钟,意寓争取自由的警钟。亭内立“七十二烈士之墓”碑。亭前右侧一座碑亭,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镌72位烈土名姓;左侧一碑,为“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补刻1932年审查所得14位烈士名姓。墓冢后建章炳麟所书“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东西两侧各设螺旋式梯级抵达坊上。坊上以海外赤子所献72方青石叠砌为崇山,象征72位烈士英灵长存。山顶矗立自由神雕像,高擎火炬。坊后有“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丰碑,翔实记述起义经过。墓冢右侧一棵苍松,为1912年孙中山亲手所植,高大挺拔,今已蓊郁如盖了。

  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震动了中国和世界,鼓舞更多仁人志士投身于革命。同时也给晚清王朝以沉重打击,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拉开了序幕。

  广州护法救共和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为孙中山两次建立革命政府之地。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后,为最后实现推翻封建帝制和国家统一,1912年2月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实际上,这是在西方列强压力下,与国内旧势力的一种妥协。孙中山想从此投身于修筑铁路、兴办实业的社会活动,尤其认为修筑铁路是发展中国经济的第一要策。就是他后来讲演所说“要有国民的大志气,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即“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对袁世凯也心存幻想,认为他应当反对异族统治,便想利用他推翻帝制,避免流血,支持和建立共和。不曾想,袁世凯不过一乱世枭雄,一旦坐上总统宝座,便施展伎俩,破坏民主共和,实行独裁专制,甚至妄图称帝,倒退历史车轮,遭到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不久,袁世凯在人们唾弃中死去,政权落入北洋军阀之手,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实现国家统一,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其中两次建立大元帅府。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开展护法运动,8月举行“国会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9月“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借广东士敏土厂设大元帅府。孙中山后因受桂系军阀排挤,便辞去大元帅之职,离开广东至上海,护法运动遂告失败。而常年战乱和动乱,使人民“陷水益深,蹈火益热”,孙中山痛心疾首“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1920年11月再回广州,组织中华民国政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决定北伐。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冒枪林弹雨突围,只得再度离开广州。在屡受挫折彷徨苦闷中,孙中山继续寻求救国之道。

  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随即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府,4月迁至广东士敏土厂办公,直到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才结束。这时期,孙中山经陈独秀介绍,会见了共产国际远东局派到中国的使者,后多次与共产国际、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使者会谈,使孙中山思想和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终于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1924年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商谈国是。

  作为大元帅府所在地的广东士敏土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是当时我国第二大水泥厂。旧址现保留两幢主体大楼,为三层混合结构,上置百叶门窗、花瓶护栏等,富有岭南建筑特色。而券拱式设计,又具西方建筑特点,可谓中西建筑艺术的结合了。历经百年沧桑,主楼仍坚固如初。现在,南楼为“帅府百年”陈列,重现先生当年办公及生活情景;北楼为“孙中山在广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权”陈列,展示的史料对研究孙中山先生及辛亥革命具有重要价值。

  孙中山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晚年回顾,先生沉痛不已:“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它的政治后果正像在俄国如果让高尔察克、尤登尼奇或弗兰格尔跑到莫斯科,去代替列宁而就会发生的一样。”为挽救时局,拯救共和,孙中山挺身而出,以英勇无畏的气概,不辞辛劳不顾安危不遗余力地奔走、斗争。孙中山去世后,这里曾作为国父文化教育馆两广分馆、国父纪念馆。1998年筹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经维修复原,2001年向社会开放。2010年扩建大元帅府广场,并对纪念馆进行修葺,成为珠江边上一道凝重的风景。

  南京就任创民国

  南京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旧址,在江苏南京煦园内。

  当“武昌为革命党占领”时,孙中山正在美国丹佛,从报纸上获得消息。他没有急于回国,而是积极寻求国际支持,但被西方列强所拒绝。毕竟西方列强可以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控制压迫中国,却不会希望中国强大。这时,国内形势复杂,革命党人急切盼望孙中山回国主持大计,他便于1911年12月回到祖国。时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总统人选争论不一。孙中山海外归来,自是众望所归。而武昌起义得到全国大多省份响应,相继有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等17省宣布独立。17省代表聚集南京,举行代表会议,以每省一票方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16票绝对优势当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表示要“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

  孙中山就任之地,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建于明洪武初年,原是太祖朱元璋为陈友谅之子陈理建造的汉王府。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辟原汉王府东半部为“新汉王府”。府第设西园,且以朱高煦之“煦”字为园名。

  煦园以太平湖为中心,湖中及周围有不系舟、漪澜阁、忘飞阁、夕佳楼、鸳鸯亭、花厅、桐音馆、东水榭等建筑,是一座别具特色的江南古典园林。湖东岸,现存暖阁遗址,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暖阁西侧为花厅,坐北朝南,三楹歇山顶,翘角飞檐,高深宽大,旧为清朝两江总督与幕僚吟唱之地。创立民国后,孙中山将此辟作议事之所。湖西岸,有一座别院,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据说光绪末年,两江总督端方为炫耀其出国考察经历所建。这座建筑面阔七间,左右对称,青瓦黄墙红门窗,中间为穿堂。孙中山在此设临时大总统办公处,壁上悬挂手书“奋斗”横幅,还有办公桌、书架等物。西三间为总长会议室,穿堂东第一间为小会议室兼作总统会客室,内有会议桌,壁上悬挂就职誓词及辛亥革命纪念照片。园东北一座跨院,为孙中山卧室,中式3开间2层小楼,陈设简朴。煦园作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旧址,后又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所在地,今已恢复原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近20年,终于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仅短短3个月时间,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许多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民主政治及文化教育的法令,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孙中山平时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不谋私利,如兄长孙眉曾为革命捐出全部家产,有人推举其出任广东都督,孙中山却毅然拒绝推举和请求。孙中山在总统任内不领薪俸,更无法置家产,唯一财产是海外华侨赠与的一栋小楼。后为筹集革命经费,曾3次将小楼抵押出去。孙中山大公无私,品格高洁,堪称时代楷模。

  武昌首义起惊雷

  湖北武汉,华中重镇,素有“南北枢纽”、“九省通衢”之誉。武汉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通称“武汉三镇”。辛亥革命第一枪因在武昌打响,故称武汉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1911年,相继广州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等,反清起义不断。在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推动下,湖北新军成立起义领导机构,武昌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被推举为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任参谋长,拟定起义计划及各种公告文件,联系邻近各省革命党人策动响应,准备武装起义。10月9日,孙武在俄租界配制炸药不慎引爆,致使领导机关遭到破坏,蒋翊武出走。清政府搜捕革命党人,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被捕遇难。

  情势危急,新军革命党人当机立断,按原计划立即起义。10日晚,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二排正目、共进会支队长金兆龙及会员程正瀛打死前来镇压的军官,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工程营冲到楚望台军械库,推左队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各营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当晚,起义军分三路向湖广总督署及第八镇司令部发起进攻,炮击总督署,总督瑞徵、镇统制张彪仓皇出逃。至第二天天亮,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革命党人的“十八星旗”飘扬黄鹤楼上。随即,新军又攻占了汉口、汉阳两镇。

  当时孙中山在海外忙于筹款,黄兴也未赶到,起义军便推出协统黎元洪。而黎元洪毫无革命思想,“被”推上鄂军都督位置。起义第二天,革命党人和起义士兵云集省咨议局,宣布成立湖北军政府,且发布第一号布告,废除清宣统年号,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

  在武昌首义路南端,至今保存着湖北军政府旧址,又称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是一组绿树掩映的红色楼房,俗称红楼。红楼建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为清政府所设湖北省咨议局。整个院落宽敞宏大,主楼为二层楼房,砖木结构,石砌台基,红砖筑墙,檐上垒女儿墙。红瓦覆顶,楼顶正中矗“圭”字形望楼,原为穹隆顶,1911年12月被清军炮弹击毁。主楼面阔73米,进深42米,平面呈“山”形,门前置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整座建筑仿西方行政大厦建造,典雅庄重。楼前辟广场及花坛喷泉,广场中央耸立着1931年所铸孙中山铜像,身着长袍,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南端树“拜将台”纪念碑,正面镌刻“拜将台辛亥首义鄂军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字迹。黄兴在辛亥革命中追随孙中山,尤其在武汉起义群龙无首之时,一路乔装打扮,乘船赶赴武汉,部署对清军的反击战。黎元洪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临危受命,呕心沥血于共和大业。

  红楼现已辟作纪念馆,悬挂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写。馆内复原了军政府大门、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及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室和宋教仁起草《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军政府秘书处等,以大量图片、文字及实物,展示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情景。

  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这场革命,以武昌起义为标志。而1911年为农历辛亥年,故称其为辛亥革命。后虽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也不过一场闹剧而已,无法阻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新纪元。

  三次北上商国是

  孙中山先生革命生涯中,曾三次北京之行,留下诸多遗迹。

  1894年,他首次来京,时年28岁,满腔热情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主张,结果却遭冷落。当孙中山进而“窥清廷之虚实”,目睹朝廷之腐败,便不再对朝廷抱有希望,决心革命,才有后来组织“兴中会”、“同盟会”及武昌起义、就职临时政府总统。一般认为,孙中山那次就下榻于西城区中山会馆,时称香山会馆,为广东香山县人在京活动之所。

  辛亥革命后,当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孙中山即辞去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且应袁之邀,于1912年8月再次来京。为弥合南北分裂,巩固共和,真诚地与袁13次晤谈。而袁却百般曲意奉承,以假象蒙骗孙中山。其间,孙中山还5次到北京湖广会馆,发表演讲,阐述革命主张。参加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5个政团合并,成立国民党,并被推举为理事长。后宋教仁遭枪杀,国民党被袁解散,孙中山也以“乱党”之名遭通缉,被迫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先生在日本又组建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改称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逐步从挫折中汲取教训,尤其居上海期间,总结几十年革命经验,完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及《民权初步》等重要著作,思想发生重大转折。还会见社会各界名人、共产国际特使,探讨中国革命有关问题,特别是接待了共产党代表李大钊、瞿秋白等。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随后又创办黄埔军校,在国共合作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写下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一页。同年10月冯玉祥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在北京的统治,邀孙中山来京共商国是。为结束中国内战混乱局面,孙中山抱病从广州毅然北上,途经上海、日本、天津,于12月底第三次来到北京。当时段祺瑞政府主持北京政局,“外崇国信”,抵制孙中山革命主张,加之旅途劳累,致使孙中山肝病复发,住进协和医院。随着病情恶化,他搬入作为临时行辕的铁狮子胡同顾维钧私邸调养。弥留之际,孙中山口授《家事遗嘱》、《国事遗嘱》及《致苏俄遗书》。宋庆龄含泪抬起孙中山颤抖的手腕,在遗嘱上签字。孙中山最后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行辕辞世,享年59岁。其灵柩随即移奉社稷坛拜殿,以供人吊唁瞻仰。后又暂厝于香山碧云寺最高处金刚宝座塔内,塔下普明妙绝殿设作灵堂,宋庆龄等在灵堂为先生守灵。直到1929年5月,孙中山灵柩启程南下,安放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而他遗留的衣帽及楠木棺仍存放塔内,券洞门上写有“孙中山衣冠冢”字迹。且将普明妙觉殿改名“孙中山纪念堂”,孙中山夫人、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

  纵观孙中山革命生涯,始于北京,又终于北京。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奔走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孙中山的遗训。若孙中山在天有灵,看到今日祖国日益繁荣强盛,人民日益安居乐业,也当含笑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