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胡石庵与陈去病:共襄革命两“大汉”

2011年09月08日 10:34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胡石庵(1879-1926)

  亦名人杰,湖北天门人。19岁赴北京,与谭嗣同交好。1900年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义,胡任参谋,事败后被捕入狱。获释后曾投保定徐锦帆军。1904年谋炸铁良,事泄被捕。1910年,集资在汉口歆生路创办“大成汉记印刷公司”,1911年武昌起义后创办《大汉报》,影响广泛,后因得罪段芝贵而被逮下狱,出狱后再办《天声报》。1926年在汉口病逝。 

  陈去病(1874—1933)

  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同里人。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早年参加同盟会,创办多份革命报纸,组织多个革命团体,在辛亥革命和后来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1933年病逝。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鼓吹革命的报纸雨后春笋般冒出,为革命摇旗呐喊、出谋划策,甚至制造“善意的谣言”,在引领舆论、鼓舞士气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就有两份《大汉报》。

  这两份报纸,一份诞生在首义之地,一份诞生在苏州。其创办人,一位是革命党文人胡石庵,一位是南社领袖、诗人陈去病。

  武汉《大汉报》:为首义正名

  胡石庵创办《大汉报》的机缘是两位英国人的问话。

  1911年10月12日午后,首义两日后的武昌街头,起义士兵正“袖缠白巾,威风抖擞,四处搜杀满人”。32岁的胡石庵在汉口街头,碰上两个相熟的英国人,问他武昌之变的性质是什么,并称湖广总督瑞澂已照会称这次兵变是土匪作乱,不日就可平息。胡石庵立即回答:“此谰语也。武昌此次实系革命军起义,决无二义。”

  英国人又问,“既若此,胡三日来皆闭城自固,绝无文明之公布?”胡石庵灵机一动,回答:“君误矣。武昌日来尚有满人抵抗,战争未熄,故无暇及他。今日全城已告光复,转瞬即将有正式之公告宣布中外。一二日内完全之机关报亦将出现。公等但拭目待之可也。”

  这一日稍晚,都督黎元洪发布了革命成功公告。但在对话时,胡石庵却不熟悉情况。胡虽是同盟会老资格的革命党人,曾两次参与起义谋事而被捕,他获悉革命成功的消息,还是10日午后。

  胡石庵出身书香门第,1910年卖掉全部家产,在汉口歆生路(现江汉路)开设了一家印刷厂,刊行革命书籍。胡石庵不满“革命排满”的滥杀行动,投书鄂军政府称革命“宗旨在光复,不在报复”。他还担心暴力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和军事干涉。此时,办一份报纸,安定民心,传递信息,至关重要。

  结束与英国人的谈话后,他匆匆召集工人商量办报。此时印刷厂除了几台破旧的印刷机,连纸张都没有。可是大家情绪极高,马上凑了一点钱买纸。下午5点,《大汉报》将于15日出版的预告贴上街头。

  15日,由胡石庵一人担任采编的《大汉报》新鲜出炉。创刊号上,头版头条刊登了以“中华民国军政府”的名义讨伐清廷的檄文:“中华民国军政府布告国人曰: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义。”还列举了清朝统治260多年来的种种罪行。这篇犀利的檄文,其实是胡石庵闭门创作的“假新闻”。据说当报纸开印时,革命党人郑江灏问:“这是江那边军政府送来的吗?”胡石庵回答:“非也,这是本店自造的。”郑说:“你好大胆,竟敢用军政府名义!”胡答:“把声势夸大些,既可以安军心,又可以丧敌胆,这个谎非扯不可!”两人相视大笑。

  创刊号上还刊载了一些振奋人心的“新闻”和“专电”:如“黄州巡防营独立”、“湖南革命军起义占领长沙其援鄂部队即日可到”、“九江独立”等等。这些消息也都是出自胡石庵的虚构,但读者信以为真,争先购买,创刊号的三万份报纸,很快被抢购一空。

  第二天,胡石庵刊登了一位革命党人假托“大总统孙文”名义写的《告全国同胞书》。这篇文传播到英国,有人甚至去向当时在伦敦的孙中山祝贺。《大汉报》贴在交通要道上,总是挤满了看报的人群,有言论称“胡石庵一支笔,胜过吾辈三干毛瑟枪!”,“中华民国是胡石庵吹起来的。”

  《大汉报》是武昌起义后创办的第一家革命报纸,比鄂军都督府的机关报《中华民国公报》还早一天。创刊三天后,胡石庵招得主笔、经理各一名、记者六名,业务力量大大加强。汉口保卫战时,报馆处交战区内,记者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线采访,牺牲三人,仍坚持出版。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为笼络人心授予胡石庵一等勋章,被胡退回,并在《大汉报》赋诗嘲讽,遭到袁的嫉恨。几年后袁党段芝贵督鄂,强行封闭了《大汉报》,胡石庵被捕入狱。出狱后的胡石庵郁郁寡欢,于1926年去世。

  苏州《大汉报》:为革命出谋划策

  武汉的《大汉报》创立不到一月,苏州也出现了一份颇有影响的《大汉报》,其创办者兼主笔是南社发起人、著名诗人陈去病。

  11月6日,江苏巡抚程德全用竹竿捅掉了衙门屋顶上的三片瓦片,宣布江苏独立并出任军政府都督。第二天,程德全拨款1200元,邀请陈去病等创办一份革命报纸,社长由革命女士张默君担任,陈去病任总编辑,地址设在苏州可园。

  陈去病已是办报的老手。辛亥革命之前,他编辑过好几份有影响的报纸,如《警钟日报》《中华新报》,当年6月,陈去病刚在苏州创办《苏苏报》。陈去病另一个重要活动是组织社团,他先后组织了黄社、匡社、秋社、南社、越社等反清团体,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和柳亚子、高旭于1909年发起创立的南社,几乎汇集了大部分革命名流。

  11月10日,《大汉报》油印版出版,21日,铅印版正式发行。这一天的报纸用红色有光纸印刷,报眉上书“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辛亥十月初一”字样。陈去病在发刊词中宣称,“张吾民族之气而助民国之成,并提倡民生主义,以亟图社会之升平,获共和之幸福。”

  陈去病在《大汉报》上写下不少时评。11月27日,发表《规复金陵之借箸筹》,分析南京地理形势,提出进攻方案———“拦截关津,断其饷道”。29日,发表《除恶可不尽乎》,主张从四面包围击毙固守南京的张勋。10月30日,光复各省纷纷宣布豁免钱粮,江苏省议会仅议决减征而饱受批评,陈去病急忙发表《忙漕改折案之释疑》,解释当时“财政困难,军需孔亟,百端待举”,希望各界谅解。当日,他得到汉阳失守的消息,又续写文章号召各界动员财力支援革命。

  汉阳失守后,一些旧官僚开始窥探形势,转变立场。12月15日,陈去病发表《对嫌疑者之感言》,劝告立场不稳者将革命进行到底。

  12月19日,《大汉报》刊登了一份陈去病领衔的《南社临时召集广告》,宣布12月23日在上海愚园开临时大会商议组织共和政党。南社成员高旭、姚光来访,陈去病在可园设宴,一众南社文人举杯庆祝,曲学家吴梅还吹起了笛子助兴。

  短暂的欢乐后,21日,创办一月的《大汉报》不得不宣布停刊,因为江苏都督府移驻南京,程德全停止拨款。陈去病没有停止办报的步伐,次年1月初,又筹办《黄报》,同月,赴绍兴任《越铎日报》总编辑,与鲁迅共事。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会上,陈去病被列为“风云人物”。

  本版撰文/邓玲玲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谭伯牛《辛亥革命后第一份为民国发言的报纸》、 白雉山《胡石庵与<大汉报>》、杨天石《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去病》等资料。

  陈去病及评价

  胡石庵诗词

  胡石庵哀悼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烈士的七绝:

  孝儒舌断血成碧,子胥头悬眼尚睁。革命未成遗恨在,江流呜咽作悲鸣!

  居正评价

  居正评价胡石庵:“公之别号,名可补天;公之才学,大笔如椽!” 

  陈去病及评价

  陈去病诗词

  1907年,陈去病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离乡南行,向柳亚子告别时,赋诗《访安如》:

  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想看泪满痕。故国崎岖多碧血,美人幽抑碎芳魂。茫茫宙合将安适,耿耿心期只尔论。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

  孙中山评价

  陈去病长期追随孙中山,曾任孙中山北伐大本营宣传主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等职。孙中山亲切地誉他为“十年袍泽,患难同尝”。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