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关村回忆》出版 勾勒中国一代科学家群像

2011年08月10日 13: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海8月10日电 题:勾勒中国一代科学家群像 后辈揭开《中关村回忆》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2011上海书展前夕,集合了28位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后辈回忆文章的《中关村回忆》,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亲历者视角揭开中国顶尖科学家的生活,诸多私藏图片一并首次披露,在此间引起广泛关注。

  中关村如今被称作“中国的硅谷”。时光倒转60年,它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摇篮。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此成立。为了招贤纳士,科学院为顶级科学人才提供当时国力能及的较好待遇。中关村13、14、15号特等宿舍楼应运而生。

  钱学森、赵忠尧、钱三强、贝时璋、童第周、赵九章、郭永怀、顾准……无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学界泰斗,都曾居住在这里。他们始终怀着对科学事业的热情,无意求名利,惟愿长报国。

  《中关村回忆》的作者大多是中科院第一代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的子女和孙辈。该书作者之一、昆虫学家蔡邦华之子蔡恒胜透露,“特楼”里学界泰斗荟萃,常有师徒同楼。14楼1层的赵忠尧,是钱三强的老师;他的夫人何泽慧又是对门贝时璋夫人的学生。13楼的住户多是新中国第一批“海归”,怀着一颗报国之心进入中科院工作。

  名曰“特楼”,但科学家的生活都很朴实。该书另一作者柳怀祖是化学家柳大纲之子,他告诉中新社记者,儿时眼中,有冰箱和钢琴的住户已是奢侈。低调、不张扬是中关村“特楼”的风气。

  2006年,在海外生活20载的蔡恒胜重游中关村,回忆旧时光,感触颇多,回到北美后陆续撰写《中关村回顾》,发表在华文网站上,引起许多科学家后人共鸣。撰写一段中关村历史的想法,在蔡恒胜心中逐渐成型。

  为了说服其他人的子女参与写作,蔡恒胜和柳怀祖也花了许多功夫。涉及“文革”十年中的一些痛苦回忆,许多人并不愿意触碰。不过,多数人最后终被说服,许多与“特楼”主人关系亲密的科学家,包括郭沫若、竺可桢、华罗庚、卢嘉锡等人的子女也参与进来,写下许多在艰难岁月里不乏温暖的人情和故事,并提供了珍贵的私藏照片。

  在《中关村回忆》里,收录了中国核事业的先驱赵忠尧在1946年作为中国代表观看美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照片;在科学的春天1978年,当时在世的数百名学部委员的合影;郭沫若、竺可桢、钱三强等为中国科学院选新院址的照片;以及多位科学家在“文革”中的留影,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文献。

  如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中关村“特楼”聚集了一大批中国基础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甘于贫苦,乐于奉献,中国的原子能、火箭、计算机、材料和生物等众多学科和新兴技术研究从此起步。(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