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冕)昨日,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厅首次对公众开放,《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上,油画《开国大典》等74件气势磅礴的美术作品,浓缩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
进入3000平方米的展厅内,红墙四壁挂满大幅画作,14件半人高的雕塑作品分列两端,迎面两幅几乎一模一样的《开国大典》油画一南一北,格外引人关注。然而,细辨却能发现,画面上的人物略有差别。
靠北侧的原作,是1952年国博前身——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院创作的,由董希文挑大梁。然而,作品完成后,历经两次大改。一次是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董希文受命去掉了画中第一排最右边的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一次发生在“文革”期间,因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刘少奇被打倒,身患癌症的董希文又于1972年受命将画中的刘少奇改为董必武。
靠南的一幅,是1972年在董希文的指导下,靳尚谊、赵域复制的《开国大典》。1979年,为纠正“文革”中“左”的错误,革博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根据原作家属的意见,为保留原稿,委托靳尚谊在复制品上修改,后靳尚谊因故未能修改,而推荐阎振铎、叶武林完成了修改,在复制品上恢复了刘少奇和高岗,此后在所有重大展览中的作品均为这幅复制品,画中第一排中的领导人均为国家副主席,左起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
这样同一个场面,却有两幅画作,背后蕴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文革’后至今,原作首次公开亮相。”展览开幕前,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特意在展厅内转了一圈,“每一幅都是精品,其中不乏首次展出的作品。比如石鲁的油画《七月的延安》等一批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名家作品因为历史原因,创作完成后一直藏于高阁。”
罗工柳的《地道战》、侯一民的《刘少奇和安源矿工》、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林岗的《井冈山会师》……展厅中,这些人们心目中的时代经典前都聚集着参观者。陈履生说,国博自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织了五次大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此次展出的作品都是历次积累的压箱宝。“推出该展览是希望通过历史的图像,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