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和与他的队员们。 刘浏 摄
刘金和在龙舟上训练。 刘浏 摄
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一到周末,南京莫愁湖的湖面上就热闹不已,特别是端午节期间,更是天天有赛事。因为地势条件得天独厚——环形的湖面,容易与岸上摇旗呐喊的“拉拉队”相呼应,莫愁湖一直是近二十年来“玩”龙舟赛最热门的地点。那里的龙舟教练,带出的队伍在全国甚至国际赛事上都获得很好的成绩。采访中,记者意外得知,教练们都没受过正儿八经的训练,还是“小屁孩”时就跟着大人下湖捕鱼,那些划龙舟的经验,也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本报记者 杨娟
举办历史
莫愁湖龙舟赛已办了20年
在上了年纪的“老南京”印象中,对于“龙舟赛”只是听说,儿时的端午记忆中对此项盛事基本上是空白的。根据南京史志专家的调查,端午赛龙舟的繁华盛景只在明清时代的秦淮河出现过。
不管历史上有还是没有,到底是纪念谁,南京自从1991年开始,莫愁湖上响起龙舟赛的“锣鼓声”,至今二十年就再也没有间断过。和广东、四川、贵州这些龙舟盛行的地方相比,南京训练出来的龙舟队伍,不仅在全国响当当,还在国际赛事上获过奖。这些功劳,离不开常年活跃在湖面上的龙舟教练们。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莫愁湖公园的码头,十几条龙舟正在训练,只见青年桨手们奋勇挥桨,动作整齐划一。“从4月中旬开始,一直到10月,每个周末有比赛,每天早晨四点就有队伍开始训练了。”在莫愁湖被称为“金牌教练”的刘金和告诉记者,这些选手都来自南京的各个企业,通过龙舟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同时,还可以娱乐和锻炼身体。
今年52岁的刘金和中等身材,黝黑的肤色正是常年在湖面上晒出来的。“我每年都要带20几个队伍,已经二十年了。”他一脸憨厚的说,从来没算过带过多少队伍,但让他骄傲的是,每年无论是在南京还是省内外其他城市的龙舟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队伍中,他带的队伍总是能稳拿前三名,打败过马鞍山、南通、徐州、上海等地的队伍,“去外地比赛他们都要把我带着。”他笑着说,前段时间一个外资企业的“老外队”去韩国参加一个龙舟邀请赛也拿到了冠军。
教练经历
都是湖边土生土长的
虽然做了二十年的龙舟教练,本领过硬,但刘金和从来没受过专业的训练,“我们这边的教练都是湖边土生土长的。”他告诉记者,莫愁湖公园共有十几名龙舟教练,其中大部分和他年纪相仿。因为父辈都是莫愁湖公园的老职工,从小就在湖边“摸爬滚打”。那时候莫愁湖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养鱼,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这帮孩子都会跟着大人们一起上船捕鱼。“我第一次跟大人下湖捕鱼时才7岁。”他回忆说,上船后,大人向湖中撒网,他就拿着一根竹竿不停的拍打水面,把鱼赶进网里。
不捕鱼的季节,小伙伴们经常三五成群,划船玩,“现在想想,没人教我们,都是自己摸索的。”刘金和说,玩耍时还经常相互比赛,不知不觉中个个都是划船的好手。
成年后顶替父辈进入莫愁湖公园工作,刘金和主要负责管理当时流行的四人手划船。木制的船,游客可以租借泛舟湖上,“四个人四把桨,想划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刘金和说,首先用力要整齐,否则使的劲反倒成为阻力,这也是后来14或16个人划龙舟基本功之一。“那时候单位偶尔会组织划船比赛,我们经常研究怎么协作把速度提上去。”他笑着说,没想到这些秘诀后来竟然有机会用在龙舟赛上。
比赛经验
鼓手就是整条龙舟的“魂”
1991年,南京市在莫愁湖举办了第一届龙舟赛,“为了这场赛事公园买了6条龙舟。”刘金和回忆说,划龙舟不是会划船就行,很多人上龙舟要有一段适应期,而从小在船上玩到大的他们,早已习以为常。当年那群能把四人手划船“玩”得很好的小伙子,就上马成了教练。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他解释说,一个是四人,一个是十几人,首先线路要直,这就要求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边力量平衡,否则团队中出现“不和谐”的力量,会成为龙舟前行的阻力。这时候舵手就非常重要,要及时发现两边的差异进行补救,“比如一边的力量是1000公斤,一边是800公斤,船就会向800公斤偏,舵手就要给800公斤的一边加点力。”动作要整齐一致,节奏非常重要,鼓手就是整条龙舟的“魂”。鼓手激情洋溢的打着鼓,不仅能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关键是大家会跟着鼓点一起使劲。“不是节奏越快越好。”刘金和说,太快了桨就在水里一上一下,起不到推动的作用,因此这个度也要把握到位。
光会靠着丰富的经验把龙舟划好是不够的,“其他很多关于赛事的专业知识要靠自己平时积累。”刘金和说,成为教练后,大家没事就在一起交流。比如,有人通过读报得知,比赛当天,中午饭不要吃太饱。吃饱了会犯困,而且胃撑着不利于划船使力,吃巧克力和牛肉补充能量就行了。“只要有人掌握了一点经验,就拿出来相互分享。”
实力如何
五十出头“打败”青壮小伙
没经过专业训练的教练们“实力”如何?2007年南京市在外秦淮河举办的一场龙舟赛,南京市莫愁湖公园代表当时的园林局“出战”。参赛选手大部分都是教练,平均年龄在50岁,硬是把其他很多单位的青壮小伙给比下去,拿了个第三名。
“我们当时是平均年龄最大的队伍。”刘金和说,自己是舵手,48岁,鼓手都快60岁了,现在已经退休了。“其他人大部分都是50几岁,有两个80后才把平均年龄拉下来一点。”他笑着说,冠军是公安局的特巡警大队,亚军是一个物业公司,都是经常锻炼的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年纪不饶人,输给这两个队我们得服呀!”
明清时期龙舟赛从夫子庙前出发
山清水秀的南京,近现代民间为何没有“龙舟赛”?有专家分析认为,是受地理条件限制。龙舟赛场地一定要大,南京内秦淮河比较窄,即使是后来在夫子庙前利用秦淮河开凿而成的泮池,虽然池面还算广阔,但还是不符合要求。而外秦淮河虽然是交通运输要道,河道宽阔,但是无法与两岸观赛的观众相呼应,没有赛事的氛围。此外,民俗专家还有自己的见解。一方面,龙舟赛这种大型的民俗活动,要百姓生活安定才会形成,而近代南京历史上战乱多。另一方面,“赛龙舟”这项民俗活动是由众人乘舟打捞屈原的尸体演变而来,在江浙一带,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还是屈原至今还有争议。
明清时代南京的“赛龙舟”是何景象?秦淮区区志“民俗宗教方言篇”中有一句记载,即“午后,秦淮河有龙舟竞渡,观者蚁集”。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曾经在其作《明清时期秦淮河夫子庙一带的科举文化》中提到:……旧志说:端午节秦淮赛龙舟,河帮(秦淮船户)、江帮(外江船户入城者)和木排帮(上新河木商),集中在泮池举行……专家表示,从该资料来看,明清时期南京应该是有龙舟赛的。梁老查的资料出自何处?该专家查阅后发现,原来出自民国文史专家夏仁虎的《岁华忆语》,“午餐即尽,则相率至秦淮水滨,看龙舟矣……龙船有数种……集于夫子庙前之泮也,以其地河身最广……”专家表示,虽然内秦淮河比较窄,但是据记载内秦淮河在东晋时期有140米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