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林同济潜心“莎学”研究

2011年05月05日 10:4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林同济,1906年出生于福建。林家是福州的望族世家。1920年,他随父到北京,入崇德中学读书,1922年夏考入清华大学。
  1926年,林同济从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了官费赴美留学。1934年,他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政治学博士学位,是年回国从教。
  1934年,林同济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政治学博士学位时,博士论文为《日本在东北的扩张》,其答辩十分成功。
  日本蓄意挑起七七卢沟桥事变,面对日本的咄咄相逼,蒋介石政府不得不进行抗战。1937年盛夏,蒋介石为了取得更多的支持,将全国有影响的知识分子邀请到庐山,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由蒋亲自主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林同济也在受邀行列。
  筹建“海光西方思想图书馆”
  1945年抗战胜利后,林同济开始着手筹建一座最大规模的西方思想图书馆。正当林同济为筹措图书馆资金犯难之际,银行家陈光甫伸出援助之手,他承诺对于筹建图书馆给予经济上的全力支持。很快,“海光西方思想图书馆”在当时上海的哥伦比亚路正式创建成立。林同济最小的弟弟林同奇、复旦大学的蒋孔阳以及另两位编目专家一起研究管理。图书馆还定期举行各类学术讲座,一度发展兴盛。1949年5月上海解放,图书馆被关闭,藏书归入上海图书馆。
  “中国若亡,吾与汝偕亡”
  1949年春,许多知识分子考虑离开祖国大陆去台湾。一天,林同济的父亲对他说:“我相信‘进化论’,我想一个新的社会总是比旧的要好些。但你应该去台湾。”父亲向他列数了他的种种“不良”记录。其一,林同济曾在1944年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知识界和哲学界发展趋势的长文章,这篇文章遭到了郭沫若的猛烈抨击。共产党在重庆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林同济说鬼话”之类的新闻报道。此外,同济是公认的中国顶尖的几位英语大师之一。蒋介石政府的行政院长王宠惠曾邀请他翻译蒋的新书《中国之命运》的某些部分。林回绝不了就勉强同意对这本书的部分翻译做一点最后的润饬工作。这件事也足以让他惹祸上身。父亲建议他尽快动身去台湾。但他脱口而出地反应:“中国若亡,吾与汝偕亡。”他简短而坚定的回答,几乎打断了他和父亲的对话。后来事实证明,这是林同济一生最关键的一步。
  潜心“莎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林同济专长的政治学、文化学不被重视,他只能在复旦大学外语系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他利用自己精通英语的有利条件,转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并尝试以五拍素韵诗体的方法翻译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麦克白》。
  1957年林同济被打为“右派”,他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以数年工夫完成的“'Sullied' Is the Word:aNoteon Hamlet Criticism”,终于在1980年1月《外国语》发表。尽管当时这一争论已达成一致,但林的文章仍引起了国内外莎学界人士的普遍关注。1980年8月,林同济临时得到莎士比亚年会的邀请赴英参加“第十九国际莎士比亚讨论会”。林同济成为建国后第一个参加国际讨论会的学者。30多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讨论的主题为“莎士比亚关于人物塑造的方法”。即使后来几乎完全致力于莎剧的研究,也依旧寄托着他当年的执着——为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研究莎学是形式的改变,深层中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使命感依旧。为了实现这一宏图,“四人帮”粉碎后,他以“烈火烬中再起凤”的乐观精神,活跃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如果说抗战时是他学术生涯的“第一春”,那么这时则开始了他学术生涯的“第二春”。可惜来得太晚了,且过于短暂。
  英伦返国后,林同济又接到自己的母校——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及哈佛大学的学术演讲邀请函。未作休顿,辗转赴美。在甚多的邀请会、聚会应酬之余,林同济勤勉于演讲的准备,同时还为画家朱屺瞻、关良、刘旦宅、程十发等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展,致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年逾七旬的林同济常常忽视自己的年龄与身体状况,过分紧张地工作。在伯克利成功的第一讲《莎士比亚在中国:魅力与挑战》,使得第二回演讲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座无虚席,许多人还从头站到尾。
  在《中国思想的精髓》一讲的掌声中,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大学还在期盼他的演讲时,林同济的身体终于经受不住如此的操劳,因心脏病突发,于1980年10月20日与世长辞,终年74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