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2011年03月18日 15: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祥林嫂》剧照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沈鸿鑫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老师于2011年2月19日在上海病逝,消息传来,万人震悼。此刻,她那句“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的名言再一次响起在我的耳畔。

  袁雪芬1922年出生在越剧的故乡浙江嵊县的杜山村。她的父亲是农村的私塾先生,但仅靠父亲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她的一个刚出生的妹妹被送去育婴堂,隔年又把出生才40天的妹妹送给刘家做“接奶媳”。这些遭遇使幼小的袁雪芬暗暗下了决心,宁愿苦了自己一人,也不让妹妹们遭灾,爹妈受苦。她在11岁上,不顾父亲的反对,离家出走,进了四季春科班学戏。那时还没有“越剧”这个名称,而是叫“绍兴文戏”或“女子的笃班”。旧时的科班学戏极其艰苦,清早起来就要吊嗓、背唱词,练把式,翻抢背等,稍有差错,还要挨竹爿、藤条的责打,而且戏班主要在江、浙、沪一带水乡城镇流动演出,过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13岁那年,戏班在嵊县崇仁镇演出,当地的大地主裘孝楼指名要袁雪芬做“过房女儿”(即干女儿),并连推带拉把她代进裘家的宅院“稀庐”。其实裘孝楼居心不良,他对袁雪芬说,只要跟了她,以后会分钱和房子给她。袁雪芬听了,吓得一身冷汗,高声喊道:“让我回去!我爸爸说过,我们不要做小老婆!”她拼了命冲出稀庐,逃回了外婆家。满师后,袁雪芬有幸与当时的名旦王杏花、屠杏花同台,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和滋养。1936年戏班到杭州演出《玉蜻蜓》、《秦雪梅吊孝》等戏,因王杏花有急事回乡,袁雪芬初挂头牌,这时,才14岁。同年,袁雪芬随四季春戏班初次闯荡上海,颇受好评,并为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第一张女子越剧的唱片,节目是王杏花的《玉蜻蜓·游庵哭图》、袁雪芬的《方玉娘哭塔》。1938年再度赴沪,袁雪芬擢升为头肩花旦,与马樟花合作,演出《梁祝哀史》、《恒娘》等戏,红遍沪上,袁雪芬被誉为“越剧新后”,从此立足上海。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社会底层的被称为“戏子”的演员,特别是女演员,随时有遭受蹂躏,或被腐蚀吞噬的危险。所以,不少女演员拜有财有势的人为“过房爷”、“过房娘”。但袁雪芬对这些非常厌恶,她身穿一件蓝布的旗袍,梳一条长辫子,吃素食,拒绝各种堂会及应酬,上海闻人杜月笙及宋美龄请她去唱堂会,她也回绝了。从小父亲就教导她:“女孩和男子一样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自食其力,要做到人穷志不穷。”她尊奉的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的信条,做到了“出污泥而不染”。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袁雪芬是一位勇于改革和创新的越剧艺术家。越剧原来只是浙江农村的一种小戏,底子很薄。40年代初在上海演出的越剧还很粗俗,甚至低级。袁雪芬想,上海的戏剧舞台竞争激烈,越剧若不从内容和形式各方面进行改革,使之丰富完善,极容易被淘汰。她观摩了昆曲、京剧等,又看了几台话剧,特别是看《文天祥》,逐渐形成一个想法,就是越剧要寻求两个奶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想法是对的,这两方面的营养与越剧自身的艺术肌体结合起来,致使越剧逐渐成为既有典雅风格又具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活力的新兴剧种。

  袁雪芬认为急需要做的是建立编导制。1942年,上海大来剧场请袁雪芬领衔演出,袁雪芬给老板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建立编导制,她宁愿拿出自己的包银来请编剧,陆续请了韩义、南薇等编剧,编演了《香妃》、《木兰从军》、《王昭君》等新戏。1943年,她在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越剧新的唱腔“尺调”,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越剧的音乐。通过演出实践也逐渐形成了独具质朴委婉、深沉含蓄风格的袁派唱腔。

  1946年5月,她领衔的雪声剧团又首次把鲁迅的名著《祝福》改编成《祥林嫂》,搬上了越剧舞台,引起了上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郭沫若、许广平、田汉、胡风等都前往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田汉说《祥林嫂》的演出是“生活的,人情的”,他称赞袁雪芬的表演“风格很高,极有才能”。他还在报纸上撰文,称赞越剧能演出富于现实意义的戏,是很大的进步。后来有人称《祥林嫂》的演出为越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不为过。《祥林嫂》的演出,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满,他们把袁雪芬视作赤色份子。当年8月的一天上午,袁雪芬身穿一身白色麻纱旗袍,乘着一辆黄包车去一个电台播音,在十字路口碰到红灯,此时突然蹿出一个男子,把一包粪便向袁雪芬砸去,洒满她一身。袁雪芬连忙高喊抓人,可是就在近旁的警察却不闻不问。袁雪芬向监察局报案,也不了了之。此前,由国民党控制的越剧职工会,强迫要她参加,并要她担任理事长,被她拒绝了。抛粪事件并不是偶然的。后来有人从茶馆里听说,袁小姐还算运气,对方本来还想叫小流氓在粪包里放上硝镪水,毁掉她的面容呢!

  新中国成立后,袁雪芬先后出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与梅兰芳、周信芳等同获荣誉奖。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影片,一经放映,风靡全国。1954年周恩来总理将这部影片带到日内瓦放映,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后来袁雪芬又出演了《西厢记》,在越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一位性格复杂而又鲜明的相国千金的艺术形象。1958年,袁雪芬领导的越剧院又编演了《红楼梦》,成为广受欢迎、常演不衰的经典。1959年,袁雪芬主演《秋瑾》,在越剧舞台上展现了鉴湖女侠的熠熠风采。

  “文革”中,袁雪芬遭受难以想象的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后,袁雪芬复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她此时虽然已年过半百,但仍活跃在舞台上。1977年上海越剧院复排《祥林嫂》,这次由金采风和袁雪芬分饰上半场和下半场的祥林嫂。袁雪芬每天很早就到剧场化好妆,从第一场开始就在舞台侧幕仔细看戏。有人问她:“老袁,你上半场没有戏,为啥来得这么早?”她笑笑说:“看了上半场,下半场人物的感情才贯穿得下去。”1978年,《祥林嫂》拍摄电影,袁雪芬生怕服装坐皱,竟接连一天一夜没有坐一下。那次为了赶时间,连开了好几个夜车,最后一次从晚上拍摄到清晨8点半,剧中的祥林嫂倒在雪地里死了,而袁雪芬却因过度疲劳,倒下后,竟在台上睡着了。

  袁雪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而且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戏剧活动家。她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剧协主席等要职。退休后,她仍然一直关心着越剧事业以及整个戏剧事业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末,她主持编纂了《上海越剧志》,接着,又主持编撰了《越剧舞台艺术》画册和《越剧艺术论》等书稿百万余字,其中《越剧艺术论》填补了越剧理论的空白,初步建立了越剧理论体系。1995年起,袁老师担任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会主任。最近五年来,笔者也一直在该评委会工作,她与我们一起看戏,评论,她的言传身教,历历在目。她经常对评委们说:“评奖一定要公正,否则一钱不值。我们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不徇私,不舞弊,请客不到,送礼不收,使白玉兰纯洁无瑕,光彩夺目。”白玉兰奖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的奖项,但因为公正、透明,而受到各地戏剧工作者的推崇和厚爱。总政话剧团的翟万臣荣获配角奖的榜首,他感慨地说:“我翻看了评委会名单,没有一个评委是我认识的!”两度获得白玉兰主角奖的山西晋剧演员谢涛激动地说:“想不到上海的观众如此热情,想不到上海的戏剧专家如此大度亲和,想不到白玉兰奖如此纯洁无瑕,真叫人感动!”白玉兰奖所以有这样高的声誉,与袁雪芬老师的一贯倡导和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

  正如著名戏剧家刘厚生先生所说:“袁雪芬的一生,是透明的一生”。如今,袁雪芬老师走了,但是她在越剧舞台上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她的高尚戏德和人格魅力也将影响几代戏剧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