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大脚印儿告诉我们什么
- 新闻缘起
日前,中美古生物学者宣布,他们在山东省与江苏省交界的马陵山脉发现了多个恐龙足迹群,约 60个足迹分布在至少4个化石点,这批恐龙足迹隶属于蜥脚类和兽脚类两大类。这些新发现的大量恐龙足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多年来蜥脚类足迹较少的局面,同时,对研究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古生态学有着重要意义。马陵山是古老的山脉,因地处郯庐断裂带(为我国东部巨型断裂带,北起沈阳南到安徽的庐江)中段,故有山体扭曲的地质景观。错落有致的千层崖、泥裂龟壳崖,以马陵山为主体,目前已经形成一处以构造形迹、地质剖面、地质地貌、金刚石产地、恐龙遗迹、地质灾害遗迹为特点的地质公园。
- 将新闻进行到底
———— 最新发现 ————
马陵山发现3个种类、4种形态的蜥脚类恐龙足迹
几只未成年的小恐龙飞快地奔跑着,一只凶猛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在后面紧紧追赶,小恐龙们似乎马上就要成为它的“盘中餐”了,正在这时,两只成年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突然出现,返过身来保护它们的小恐龙,一场“恐龙追击大战”上演了……要注意,这不是拍电影,而是史前真实场景的模拟与再现!
近日,马陵山的恐龙足迹群有了新发现,古生物学者在当地很小的范围内发现了3个种类、4种形态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这在其他足迹化石点极少出现过。而且,在其中一处化石点出现了6道恐龙足迹,可以根据足迹复原出当时的恐龙大追击场景,极其罕见。远古时期的恐龙留下来的这些神秘的“大脚印儿”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恐龙足迹又有哪些奇妙之处?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恐龙足迹研究专家、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专家李建军研究员。
———— 专家解疑 ————
恐龙足迹与恐龙化石有啥不一样?
恐龙足迹是脊椎动物足迹化石的一种,是恐龙在湿度、黏度、颗粒度适中的地表行走时留下的脚印所形成的化石。李建军研究员说:“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以后留下的;恐龙足迹是恐龙在生活期间留下来的,保存的是恐龙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它可以提供许多关于恐龙生活、行为以及古地理和古环境方面的信息。”因此,恐龙足迹具有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
恐龙足迹怎么保存?
“恐龙足迹的形成与保存非常不容易!”李建军研究员感慨,“恐龙足迹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太干的地方不可能留下脚印,太湿的地方也无法留下脚印。恐龙足迹形成以后,如果马上下雨,或者被水淹没,尚未干燥的足迹很快就会在水中消融。因此,足迹在潮湿的地面形成后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干燥过程,待保存足迹的地表干燥硬化后,再被后来的沉积物掩埋,才容易形成化石。因此,在干旱地区的湖滨、海滨、河滨等沉积环境中保存足迹的可能性就高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恐龙足迹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地表暴晒,使自身得以干燥以便日后成型,但是这对于恐龙尸体的保存却极为不利,因此,恐龙足迹和相关的骨骼化石往往很少在相距较近的同一层位被发现。李建军研究员说:“如果当地没有保存恐龙骨骼化石的条件,就需要通过发现的恐龙足迹来判断当地生活过的恐龙种类。”马陵山地区并没有发现过恐龙化石,所以,当地恐龙足迹的新发现对我们了解恐龙时代来说弥足珍贵。
恐龙足迹诉说着什么?
通过恐龙足迹,我们可以了解到恐龙的行走姿态,推算出造迹恐龙的长度、重量和大小,还能计算出恐龙的行走速度。恐龙足迹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古环境与古生态。此外,我们还有可能在足迹化石中发现新的恐龙类型。
“我们可以把恐龙足迹看成是恐龙脚部的软体部分在大自然中制造的模型。”李建军研究员说,“恐龙足迹能反映许多恐龙行为方面的信息,比如群居、奔走速度等。另外,大量相同类型的足迹保存在一起,也揭示了恐龙群体生活的信息。而且,恐龙足迹是原地埋藏和保存的,这就为指示化石保存地的古环境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此外,一只恐龙只有一副骨架,可是在它的一生中可以留下大量的足迹,这除了提高化石保存的概率之外,还大大扩大了恐龙的生存空间,记录了恐龙生活时的活动范围。”
古生物学者在马陵山几个相邻仅有百米的地区中,发现了多个种类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这表明该地区的蜥脚类恐龙在恐龙时代有着突出的多样性。
马陵山恐龙足迹新在哪?
虽然此前已经多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但是先前的很多发现基本上都是单个的脚印化石,而这一次,发现的不仅是成串的脚印,而且是多条行迹,可以根据行迹路线复原当时多只恐龙相互追击的场景,这对恐龙的研究很有帮助。李建军研究员风趣地说:“就像刑侦人员破案一样,根据这里发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足迹、未成年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足迹以及成年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足迹交错保存在一起的事实看,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场激烈的‘追击战’。”
这批足迹应该出现于早白垩世晚期,距今约1亿至9000万年前。足迹化石证明,白垩纪时的马陵山,气候湿润,植被发育,恐龙繁盛。大批恐龙在河边湿软的泥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足迹逐渐干燥,被沙土掩埋,经过数千万年的地质作用,最后成为遗迹化石。李建军研究员说:“足迹一般都是原地埋藏,并保存在水岸边。因此,如果恐龙足迹在很多层位都得到保存的话,该地区的湖泊曾经长期存在。此外,足迹深的地方地面比较软,而浅的地方比较硬。当时,地表的软硬是受到其中含水量决定的,软的地面含水量比较多,说明离湖水比较近,而较硬的地表离湖水比较远。因此,根据足迹深浅的方向,我们就可以判断湖水的方向。” (文/实习生 马媛媛)
延伸阅读
化石猎人之路
2005年,山东临沂化石爱好者唐永刚先生(网名“左山岭”)出于好奇,来到马陵山寻找“神秘大脚印”。根据村里老人的提示,他来到了当初发现脚印的那段小路,经过仔细观察,找到了唯一一个幸存的蜥脚类恐龙足迹,此时的足迹风化已经相当严重,再加上行人来回踩踏,只能隐约辨认出轮廓。当年发现的十多个脚印,如今却破坏得如此严重,令唐先生感到十分痛心。
唐永刚很善于思考,他突然想到:既然这里有,那么附近相同地层中或许能找到其它足迹。于是,他就在附近寻找相似的地层。果不其然,在距离此处足迹西面的不远处有一条冲沟,在冲沟的岩壁上,他发现了两个并列的足迹,长宽均为80多厘米。经过仔细观察确定,认定是蜥脚类恐龙足迹。后来,唐永刚先生又在南面100多米冲沟的左上方,一块很大的紫色砂岩上发现了6个恐龙足迹,除了蜥脚类的足迹外,竟然还有兽脚类的足迹。他简直觉得自己中了头奖。虚骨类足迹在岩层上有4个连续分布,每个间隔60厘米,此脚印能明显看到前端的利爪印迹,5串足迹呈西南东北走向,足足有几十个。
就这样,唐永刚追寻着白垩纪的足迹开始了他的化石猎人之路。
史前恐龙大追击
唐永刚先生将发现在网络上发布后,很快引起了国内恐龙足迹学者的关注。2008年, 化石的研究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的邢立达博士等人来到化石点,仔细测量、描绘、复制了恐龙足迹,还额外发现了另外几个化石点。据观察,这批足迹应该出现于早白垩世晚期,距今约1亿至9000万年前。在其中的三号化石点,则出现了非常罕见的恐龙大追击场景。
“我们可以看到,三号化石点共有6道恐龙足迹,其中5道属于植食性蜥脚类恐龙,可归入似雷龙足迹(Parabrontopodus),其中又分为2道成年,3道未成年恐龙的足迹。剩下的一道则是可怕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的足迹,只见它紧紧追随在未成年的小恐龙附近,正伺机而动,而大恐龙则返过身来保护幼仔,场面非常惊险!”美国犹他州迪克西州立学院的杰瑞德D·哈里斯教授介绍说。
我们知道,恐龙足迹具有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两者的保存条件也不一致。也就是说,如果此地没有保存恐龙骨骼化石的条件,那么发现的恐龙足迹同样可以告诉我们此地生活过的恐龙种类。马陵山地区并没有发现过恐龙化石,所以恐龙足迹就成为我们了解恐龙时代一把珍贵的钥匙。
作者:马媛媛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