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日前推出的“从手写汉字看文化传承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同时也引发了对一个问题的讨论。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现在学生写的字真是没法看”“小学生也就罢了,大学生写的字可真不像个大学生”这样的感叹,念了多年书,却连最基本的字也写不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专家一语道破天机:字丑不是学生的错,而是缺少快写体教育惹的祸。
“快写体教育的缺失是许多人字丑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秘书长郑晓华教授说。
郑晓华说:“我在大学从事书法教育,发现写字课虽然小学、中学都有,但是大学生书写水平仍然很差。我分析一下原因,小学生中学生教的都是楷书,但是进入高二以后,学生需要记笔记的时候多了,用楷书就来不及了,进入大学后,你要用楷书记笔记完全记不下来,不能胜任学习。从小学到中学,教育设计里面没有培养学生怎么样科学艺术地快写,书法里面的行书在中小学教育里面也没有。到了大学记不下来了,就只好胡写乱写。我们没有正体字和快写体分层次的教育,国际上,英语、日语等都是学写字就开始学正体和快写体了。”
学生最初在田字格里一笔一画写楷体字,随着年龄变化,课业增长,写字训练却没有相应的发展和变化,到了高中、大学,多数人的字体就开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俗话说,熟能生巧,为什么每天写的字不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行书或其他令人满意的程度?
“汉字的快写体行书和草书,都是经过几代人的揣摩、研究才形成的,怎样带笔才能又准确又美观,快写的时候偏旁部首要怎样写都是有章法的。但是现在课堂的书写教育并没有教给学生这一点。行书和草书这两种字体经常在我们提起书法艺术时出现,和语文教育似乎甚少关联。所以学生要快速写出的字有条不紊、易识、准确、美丽就很困难。”郑晓华说。
写的好看就写不快,写得快就不够好看,这其实并不只是当下人们的烦恼,民国时期,大书法家于右任感到汉字太难认难写,为了“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挥全族传统之利器”,吸收历代书法大家所长归纳出“标准草书”,一种有条不紊、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草法。《标准草书》一书在于右任先生生前就修订9次,印行9次。可惜的是,由于战乱等原因,这种在汉字书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字体并没有在书写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只是在书法艺术领域为人所称道。
缺少快写体之外,字丑的另一个因素是,通常人们评判写字水平的标准一直是书法艺术,参照物多数是书法大家的作品、古代碑帖等,这样一来,“好字”多了才奇怪。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日前结束,全国938万名大中小学生参加,被称为迄今“规模最大的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这一比赛是针对学生写字基本功训练、字间结构、对字的理解等,但是由于缺乏书写水平标准,比赛的评定也只能是参照书法艺术标准。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刘守安说:“比赛定位很准确,是书写大赛,书写大赛和书法大赛有区别,书法大赛容易跟艺术比赛混淆了。书写大赛是素质教育的检验。对于非书法专业的学生来讲,写字是他的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是一个审美的问题。素质教育主要还是技能教育,是汉字书写水平提高的任务,偏重于实用,不是朝着艺术家,书法家的目标。”
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的评委们来自书法界和教育界,他们普遍认为,教育中应当区分书写与书法的差别和关系,分清属于不同范畴的书法艺术训练和书写技巧训练。尽管书法和书写的对象是同一事物,但是二者的训练方式有很大差异,把书法训练中的方法引用在书写教学上是行不通的。
“适应学生不同学习阶段,进行书写教育,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找出方案。如果这个问题解决的话,千百万中学生掌握一种快写的字体,对于他们进入大学,甚至以后整个人生,都会提供很大的方便,也会推动整个社会对于书写,书法学习的热情。”郑晓华说。本报记者 李玉兰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