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庸”不是逃避矛盾
不是拒绝表态
不是不偏不倚
不是做好好先生
《中庸》的核心是“允厥执中”
“中”是根本的道理
“和”是处事的原则
“君子和而不流”
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今天我要讲的是“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
《中庸》是“四书”的第二部。第一部是《大学》,第二部就是《中庸》,还有《论语》和《孟子》。《中庸》所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但不是孔子亲自写的。孔子的思想被他的弟子往下传,传到第三代,孔子的孙子有个叫做子思,他把孔子的思想整理出来,成为一部书,这就是《中庸》。
中庸的大道是“和”
“中庸”是什么?中庸就是中庸之道,是平庸,是不偏不倚?长期以来,大家对《中庸》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就是没有搞清楚孔子说的“中庸”和我们平常认为的那种“中庸”的区别。
《中庸》是代表了孔子哲学的一个典范著作。“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庸》的核心,有一句话叫“允厥执中”。如果关心古代建筑的话,大家知道,故宫三大殿中的一个殿的一块大匾上就写了这四个字。皇帝治理天下把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警句。“执”就是掌握,掌握“中”,掌握天下即“掌握中”,不偏左也不偏右。掌握了中道,你就能治理天下。
朱熹说,“允厥执中”是大道的核心所在,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部分。不论天下如何大,国家如何大,治理国家的最根本的方法只有“允厥执中”。“中”是最大的道理。比如成汤、周文王等所有古代治理国家的贤君,都把握了这个道理;不把握这个道理,国家就要大乱。
究竟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根本的东西就是“中”。大学者程颐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不偏”就是在中间,“易”就是改变。他告诉我们,要走正路,要坚持正理,而且这种坚持不能改变,这便是“中庸”。
现在人知道,历史有规律,自然有规律,社会有规律;而过去的人把规律称为“大本”,孔子和儒家看“大本”就是“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的大道就是一个“和”字。“达道”,达到最高的道理。什么是最高的道理?最高的道理就是“顺性之谓也”。事物快要接近本质了,我们就要顺乎自然规律,顺乎社会规律,顺乎政治规律,不能倒着来,也不能逆着来,顺其道而行之,才能“达道”。“和”就是顺其规律,“和”就是中庸。
东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是“天人合一”。《中庸》把天人合一讲得非常准确和明白。《中庸》说,“天人合一”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不破坏它,让它们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样万事万物就能够得到繁育和发展,这就是“天人合一”。孔子这方面的思想早在《中庸》中就有体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科学发展。要让天是天,地是地,不能搞破坏,顺其性而为之。掌握规律,以顺其应,就可以持续的发展,就可以不断的再生,就可以保护环境,保护绿色生态,就做到了科学发展。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就会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人要跟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这就是“中”,这就是“和”。
中庸不是“老好人”
如果这个人总是不得罪人,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就一个老好人,他就是一个君子了?错!掌握了中庸之人,绝不是那种老好人,老好人绝不是中庸之人。
“中”是什么?“中”不是逃避矛盾,不是拒绝表态,不是不偏不倚,不是做好好先生。比如说,一个人在单位里工作,在社会上生活,大家都说他是“好好先生”。碰上两个人发生冲突了,他不表示意见,既不支持左方,也不支持右方,谁都不得罪。其实,好好先生表面上谁都没得罪,结果是双方都得罪了。他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采取了一种貌似不偏不倚,实际上是毫无原则的做法。一方是正确的甲方,一方是错误的乙方,你好好先生,你既不支持正确,又不支持错误。最后,甲方说你不是好人,乙方也说你不是好人。这是“中”吗?不是,违背了“中道”。
孔子说的“中庸”, “中”是原则。治理天下要执“中”,抓住这个“中”是最关键的,最正确的。比方两个人发生争论的时候,甲方是正确的,乙方是错误的,你应该坚决支持正确一方,这就是掌握了“中”。是非判明后,正确的人认为你是一个主持公道的人,错误的人也会心悦诚服。这样,你才会得到两方面的支持,事情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这样做,才是“中”。而好好先生并不是“中”,他是无原则的。
过去,有人长期把“中庸”变成了好好先生。在是非面前和稀泥、不偏不倚的做法,是相当错误的,违背了“中”的原则,这不是“中庸”。所以“中”就是正确的,坚持正确辨明是非的便是“中”。所以,一事当前,君子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做“好好先生”。表达的态度要中节。中节就是正理,就是道理之正。
“中”实际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什么人才能做到所有事情“中节”?一方面,君子你所做的事情要符合原则,另一方面,只有你符合了原则,你才是君子。所以,《中庸》这本书当中就提出了一个理念,“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你是君子,你做事一定是中庸的;你是小人,你一定是不同的,就是反中庸。君子坚持原则;小人不坚持原则。
做到了中庸,人与人就“和”,社会也就会“和”。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就是,君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坚持原则;小人不坚持中庸原则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约束,没有什么原则,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中庸是处理事物的能力
为什么君子可以做到中庸,这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能够随时随地都掌握原则,是因为他有君子之德,他有了这种修养,他了解了事物的道理,他掌握了处理事情的方法,他了解了自然规律。小人为什么不能做到中庸呢?小人反中庸,是因为他有小人之心。什么是小人之心?小人之心无非是为了私利,为了一己,为了小团体,他可以无所忌惮,他为所欲为,他不受约束,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中庸是处理事物和个人品德的能力,中庸之道更是一门学问,把握中庸之道,是既简单又是不简单的。《中庸》说,“夫妇之愚可与知焉”,意思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个普通的男女,都可以做到中庸之道,“中庸”的原则每天都在。所以“中庸”是容易的。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的做饭,烧的时间长,饭会糊;时间短,饭会生,只有烧得正合适才是最好的。家家户户都会做饭,做得好吃,又软又不硬,这是“中”。所以说,“中”很简单,每个人都会“中”。不过,“中”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中庸》说,“及其至也”,在“中”的最高原则上,圣人也会有所不知。比如治理天下的大圣人,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有时也难以掌握中庸之道。
孔子说,中庸是做人的修养。尽管中庸之道很难,但是大家还是可以学会。因此,孔子说,“舜其大知也,而好察迩言”,舜是有大智慧的,他好问,不懂就问,并且喜欢听身边的人给他指出问题;他对于别人的小缺点可以忽略不计,对别人的优点却不断地表扬;他经常抓住周围的东西,控制其既不向左,又不向右发展,而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庸之道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的。我们完全可以每天得到一点点本领,每天理解一点点道理,逐渐积累就可以真正达到中庸的境界。孔子认为,学习中庸和我们平常的学习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孔子说,有些人对于智慧,对于知识,“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有的生下来就知道;有的是通过学习知道的;有的是有了困惑,解答不了,才去学。但是,不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最后的结果都是“其知一也”。他们要达到的最终点,所要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样的。“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你的能力可能有大小,你的智慧可能有高低,有人聪明有人愚笨,但是你不要因为聪明就不好学,不要因为愚笨就不学习。只要你肯学习,不论是聪明人还是愚笨人,最后都能达到掌握中庸的境界。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这个“知”是“知识”的“知”,意思是你好学,你就可以是有智慧的人。古代有一个道德原则叫礼义廉耻。孔子又说,“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你要勇于承认错误,承认了才能改正错误。所以,孔子就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知识,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中庸之道。“知斯三者,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哪“三者”呢?第一是“好学”,每个人要好学;第二是“力行”,不能光说不做;第三是“知耻”,懂得廉耻。
孔子说,好学、力行、知耻,这三件事情都做了,你就知道怎么样修身;知道了怎么样修身,你就知道怎么样管理别人;知道怎么样管理别人,你也就会治理天下国家了。只要通过学习,都是可以达到中庸之道的。孔子要求每个学习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多学,要多问,要思考,这是孔子给我们提出的学习之道,也是如何掌握中庸的学习办法。孔子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刻苦学习的方针。他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你学一遍,我学百遍;你学十遍,我学千遍。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就是傻子,你也会聪明;就是弱者,你也会变成强者。我希望大家把这个话记住,“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学习要坚持下去,要持之以恒。
真正的“中庸”是强者
在过去,“中庸”被看成是软弱的,无能的,或者是只知道两面讨好的。其实,这种看待“中庸”的想法是自私的,真正的“中庸”是强者。
比如,孔子曾经提出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向孔子讨论和请教什么是“强”,孔子说,“抑而强与”,强有不一样,有南方之强,也有北方之强。什么是强呢?君子会选择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人讲道理,不是以牙还牙,而是用宽柔来进行教育,不随便实行报复,而是以隐忍之力胜强。那北方的强是什么呢?“袵金革,死而不厌”。所以,南方的强是君子之强,虽然很软弱,但很讲道理,不报复;北方是凭武力,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
我们要做到什么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孔子讲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焉”。比如一个单位的内部,通常是会有矛盾的,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不可能都保持一致,观点总会有差别。虽然另一方的某个原则不对,无法跟他一起做,但你该配合他的时候,还是要配合,这叫做“和而不流”。我们不能放纵自己,不能做没有原则的事情,仍然要讲究团结与和谐。
团结与和谐除了指导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之外,还指导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最近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到世界各地访问,在联合国讲台上,他们提出了中国的古老原则,叫“和而不同”,就是说,我们两国可以友好和平相处,但是你不要管我,我也不干涉你的内政,这样我们就能达到和谐的状态。我们不能像某些国家,一定要用它的价值观改造别人。其实,他们要改造世界,使世界变成另一个模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世界可以丰富多彩,但世界总体应该是和谐的。所以说,“君子和而不流”,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孔子讲“中立而不依”,意思是不要偏向某一方面。坚持原则,站在道理上,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强者既不是南方之强,也不是北方之强,而是“和而不流”之强,是“中立不依”之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毛佩琦(根据作者在常州“龙城讲坛”的演讲编辑)
本报记者 郑 焱 整理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