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这段“粉丝”崇拜偶像的大白话,是今年网络最流行的文字之一。作者车延高因为诗歌集《向往温暖》,获得了今年10月揭晓的鲁迅文学奖。他博客里的一首名为《徐帆》的诗,因为语言直白,被网友以“车延高”的谐音戏称为“羊羔体”。有人调侃“多敲几下回车键,我也能写诗。”
“羊羔体”、“梨花体”,都是网友所说的“口水诗”的代表。车延高解释说,所谓“口水”,其实是他想尝试的一种“零度抒情”的白话手法。青春、纯粹、坚持,这些曾经和诗歌很亲密的词汇,如今已被海量信息“稀释”。网络中甚至出现了“诗歌生成器”,只要用户提供3种花,2个动词,1个对象,就能“智能”生成一首诗。有作家曾说,文学是一种期待的过程,无论是文字本身还是作品,从完成到发表的等待,都因为有了时间的积累变得有了重量。有人因此批评:网络用类似病毒的传播速度,消解了文学的期待以及对诗歌的敬畏。也有人对“口水诗”表示“亲近”:没了悲剧感,只有淡淡的忧伤,安静的思索,“诗歌也可以让人看着不累,说说老百姓自己的心事”。
按几下回车键怎么够
今年10月,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诗歌《向往温暖》获得鲁迅文学奖。引人注目的身份,让他的作品成为网友围观的主题。就在车延高获奖的当晚,有人在微博发布博文《“梨花体”后“羊羔体”?》,摘录了车延高博客中的诗《徐帆》:“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同时,微博作者预言,“羊羔体”诗会红。
一周之内,最早提出“羊羔体”概念的微博已被转发5500次,评论超过2000条。面对“羊羔体”,很多人的反应是质疑和不屑。“是不是多按了几下回车键?”“原来我也能当诗人!”有的学者则称,“羊羔体”并不能算是诗歌,充其量只是“折行散文”。也有人称赞“羊羔体”和车延高,“能做到纯粹,并坚守纯粹,并达到完全纯粹的境界”;“车延高的才情是纯诗人的才情”。
成为“羊羔体”陪绑的是“梨花体”。几年前,因为诗人赵丽华的一些探索性作品非常口语化,引发了网络模仿和恶搞,并以她名字的谐音获名“梨花体”。在“羊羔体”出现之后,“梨花体”被网络再次翻出,成为“口水诗”的代表。再次成为网络评论的靶子,赵丽华通过微博表示,无论“梨花体”还是什么“羊羔体”,最早提出这概念的都肯定是个浅薄牵强的人,因为根据一首诗或几首诗就给人简单分类划派是很缺乏常识的,苏轼也有婉约的词,李清照也有豪放的词。
文学遭遇“网络量产”
“羊羔体”走红网络,引发网友在微博、聊天群中争相模仿。“羊羔体”被网友批量创作,换几个名词动词,“羊羔体”被“膜拜”成一种格式。而“赛诗会”的主题中,不乏眼下的社会热点。一首名为“河北大学撞人事件”的诗,就以当事人李一帆的口吻,模仿“羊羔体”写到:“李一帆的帅气是纯爷们的帅气/我一直想见他,至今未了心愿……后来他撞人了,红了/还喊了句‘我爸爸是李刚’。”
与此同时,一款并不算新的“创作软件”,也开始再次走红网络。有三四年历史的“诗歌生成器”,因为“口水诗”成了流行词,一个月内下载量大增。生成器的操作很简单,只要做两道选择题选择“风格”和“身份”,然后填上“作品”的关键词,就可以在几秒钟之内“生成”一首诗。生成器设计的30种风格包括花好月圆、生日快乐、原谅等,还有寂寞1、寂寞2,乡愁1、乡愁2,无题1、无题2。设计的36种身份则有朦胧诗人、纯情诗人、新鸳鸯蝴蝶派诗人、闷骚诗人等。此外还需要按照风格输入几种花名、几种颜色名、几个动词和几个形容词作为关键词。最终,敲一下确认键,不到一分钟“诗歌”就能智能生成。不过,就连软件发明者也说,这不过是个填字游戏,写诗不是一分钟内能搞定的事,因为文学创作需要灵魂。
网络对于传统文学而言,正在为无数潜藏的“写作者”提供机遇,也催生了传统文学传播方式无法产生的奇迹和“神作”。尽管“梨花体”、“羊羔体”遭遇网友的质疑和炮轰,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力挺网络诗歌,认为相比商业包装的“网络写手”、“小说大神”,几乎赚不到钱、纯属个性娱乐的网络诗歌,更接近文学的本质。
直觉坦白、表达简练、感染力强,是诗歌和网络的最大共同点。借用徐帆在《唐山大地震》中的对白“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来形容,诗歌在网络的流行或许是网民对“逝去的传统”的集体怀旧和挽救。无论是“梨花体”还是“羊羔体”,毕竟所有人对诗歌的渴望和虔诚,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博客平等地承载下来,而网络也见证了很多写手从起步到成熟的转变。一位“80后”的网络编辑几天前也学着“羊羔体”在他设计的网页开篇写下一段文字:“青春这玩意儿/就是你迎着朝阳走/在背后投下的长影/不回过头去/是无法看到。”从传统诗歌到网络诗歌的变化,大概也和“青春”同理,除了拥抱网络技术的朝阳,也需要时不时回望身后的长影。
毕竟,在“被网络量产”的时代,诗歌文学给人滋养的,依旧是心灵的感悟。
本报记者 王磊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