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民国的督军当中,李景林差不多是一个“边缘化”的人,他不像张宗昌那样“臭名昭著”,也不像孙传芳那样引为关注。但实际上,李景林和张宗昌一样,曾列名张作霖的五虎上将,不仅早于张宗昌博得督军之职,还一度居于张宗昌之上。和张宗昌一样,李景林也是奉系的“杂牌军”。直皖战争时,他在皖系大将曲同丰的手下任团长,被吴佩孚“解决”,万般无奈之下,投靠了张作霖。因为同属“杂牌”,李景林和张宗昌的关系较为好,所属部队称直鲁联军,是捆绑在同一战车上的“难兄难弟”。
颇有意味的是,人们谈到李景林,很少谈及他的带兵和督军生涯,而是津津乐道于他的“武术大师”身份。笔者以为,李景林至少还有两件事值得关注。其一,辛亥革命时,李景林任清廷第二敢死队队长,赴汉阳镇压革命。因作战勇猛,清廷赏穿黄马褂。其二,李景林和张宗昌有着共同的爱好,也是“狗肉将军”,耍起钱来,不顾天不顾地的。据李景林的谋士韩玉辰回忆,郭松龄反奉时,李景林“被动同谋”,但又有些于心不忍,曾对韩玉辰说:“我在参战军失意之后,一个光蛋跑出关外,老将瞧得起,畀以第一师师长重任,深感知遇之恩。某年终,我欠了官银号七八十万小洋,都是赌博输了的(其中曲同丰也输了一部分),我没法偿还,挺身上老将以实告,并陈明兵饷一文未亏。张很慷慨地答应销账,并安慰说好好干吧,使我终身难忘。”这么说,李景林确实没少输,可能比张宗昌还厉害呢。从今天起,我们就来说说李景林。
从李景林的武功说起
李景林,字芳宸,号“广古川”,生于1885年,卒于1931年,河北枣强县恩察镇前七家村人。李景林是汉军旗人,有资料称,李景林原名景林,后冠以李姓,至于何等原因,则未见记载。尽管李景林在民国督军中的“名声”不大,但他却素有“剑仙”、“神剑李”等其他督军难以企及的封号。至于李景林的武功渊源,则众说纷纭,就连他的师傅是谁,也有不同说法。一说李景林的师傅是陈世均,而武当剑丹字派第12代传人吴志泉(曾任常州武协副主席)否认此说,指出陈世均的生平不可考,甚至可以说是“查无其人”。按照吴志泉等人的说法,李景林的武功渊源大约有三个,一为幼学根基;二为武当剑,得自宋唯一;三为太极拳,源出于杨露禅。
就现有资料来看,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梳理。幼年时,李景林以燕青门和二郎门打下根基。14岁时,李景林进入“育字军”(少年学生兵,地点在沈阳)。育字军管带宋唯一见李景林有武学基础,人又机灵,因而收为弟子,秘授武当剑术。宋唯一武术界的地位很高,他是武当剑下乘“丹”字派第9代传人(注:武当剑法分三乘九派,上乘是偃月神木,分字、柱、极三派,精于神;中乘是匕首飞术,分符、鉴、七三派,精于飞;下乘是长剑舞术,分釜、筹、丹三派,精于舞。但道教收徒甚严,有“宁可失传,不可误传”之古训,因而上乘和中乘剑法已经失传,今人所见仅有下乘功法而已。宋唯一研习的就是下乘“丹”字派,该派第一代传人为张三丰的九徒弟张松溪)。宋唯一还是武当剑术传世以来第一位著谱人。1922年,李景林任东三省陆军第一师师长,率部驻北镇整训,师徒重逢,自然高兴。宋唯一将其所著《武当剑谱》传给李景林。因为李景林尽得宋唯一衣钵,也就成了“丹”字派第10代传人。如此说来,称李景林为“武术大师”,誉以“剑仙”、“神剑李”等封号,并非空穴来风。
庚子国变时,“育字军”解散。那一年,李景林16岁,返回家乡后,又到邻近的永年县带艺投师,拜在太极宗师杨露禅的三儿子杨健侯门下,深得太极拳精髓。但此节有不同说法,据素有武术“活字典”之称的著名武术家沙国政(曾任云南省武术队教练)讲,李景林的太极拳传自杨露禅的大儿子杨风侯,《武当》杂志1993年第3期发表的《太极拳传人世系表》也记载着“杨露禅-杨风侯-李景林-姜容樵-沙国政”这样的传承。但也有资料称,李景林的师傅并不是杨风侯,而是杨健侯。因为杨风侯去世较早,就连杨风侯之子杨兆林的功夫也是叔父杨班侯和杨健侯传授的。吴志泉也称李景林曾向“杨健侯学艺,成为杨家稀有的外姓徒弟之一”。
但不管怎么说,李景林的太极功夫源出于杨露禅,则基本可以肯定。在学习太极拳时,李景林与杨健侯的儿子杨澄浦结下深厚情谊,曾为太极拳的普及出过力。如今,国家体育总局仍在推广的《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等拳法,就是以原山东国术馆《太极拳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而《太极拳讲义》就是李景林与杨澄浦等人合作的结晶。资料记载,1929年冬,李景林请杨澄浦著谱,经过三次修改,并由山东国术馆教务主任李玉琳演示,最终由李景林定稿。当时,也有人称这套太极拳为“李景林式”,又称“杨式新架”或“新杨式”。
除了推广太极拳,李景林对武当剑的推广也下了一番功夫。尤其值得一提的,李景林在征得师父宋唯一的同意下,将历来秘传的武当剑法公开(1923年,宋唯一传给李景林的《武当剑谱》在北京印行),此举为武当剑的普及影响深远。
如此说来,李景林的确不是一个“保守”的人,他在公开太极拳法和武当剑谱的同时,还广泛收徒。特别是1929年“全国打擂比赛”所造成的影响,拜师学艺者更是不绝于门,前后有500多人向李景林递帖拜师(一说仅上海打擂期间就有800余人)。如此广泛收徒,也成为武术界中的美谈。
李景林是如何起家的
一些资料称李景林毕业于保定军校,似有不妥。经考,李景林是1903年赴保定求学的,与孙传芳、吴佩孚同届,当时学校称“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只能说是保定军校的前身。李景林毕业后的一段经历,记载也不详细。吴志泉的回忆称,李景林毕业后“到奉军许兰洲部,历任团长、旅长等”。另有资料则称李景林在“禁卫军中任下级军官”。
辛亥革命时,李景林随军南下,与革命军交战。据称,李景林作战十分勇敢,主动出任第二敢死队队长。当时,敢死队一共500人,分两队,由蔡甸渡襄河,直趋三眼桥,打得革命军毫无还手之力。李景林的敢死队抢先占领汉阳的龟山,因而得清廷嘉奖,赏穿黄马褂。
在投靠张作霖之前,李景林曾任黑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许兰洲的参谋长。据田庸先生所作《常荫槐》一文记载,1910年,常荫槐由奉天法政学堂毕业后,曾在该师任少校军法官。此间,常荫槐因办事果断,敢作敢为,深得李景林的青睐。不过,现有资料却并未见李景林与常荫槐二人“发达”之后,互相关照的记述,想来,可能也仅仅是比较融洽的上下级关系而已,并无深交。
不过,这个时候,李景林与张作霖却不是“朋友”,而是“对手”。因为张作霖有意独霸东三省,势必需要打压许兰洲,而李景林作为许兰洲的参谋长,也自然在劫难逃,所以,有一段时间,李景林的仕途并不顺畅。直皖战争时,李景林甚至跑到曲同丰手下去当团长,更加糟糕的是,李景林还是失败的那一伙,连团长都当不成了。用李景林自己的话说,就是“光蛋”。无奈之下,才投靠了张作霖,这一点,也与张宗昌有些相似。不过,照实际情形来看,张作霖显然更为看重李景林,并没有像张宗昌那样降级使用,而是提了几个格。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整编部队,即委李景林为东三省陆军第一师师长。 薛西斯/文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