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政府下决心,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投入巨大的资源,与学界的保护声音呼应,原本是件好事。不过,仅有“好心”还不够,如何将事情办好,才是现在最应该讨论的问题。
●说“文化啃老”,并非举起大棒去指责。文化本无所谓老不老,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和传承。怕就怕后人拿文化说事,依附在古文化的皮毛上,汲取今天的经济利益。事实上,多数的纷争都因为利益而起,不过是一场场消遣名人的“文化啃老”游戏。
文/李婷
10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上,湖南新晃县与湖南某公司签约,规划用地30平方公里,斥资50亿元打造“夜郎古国”文化开发项目。计划建设4大景20个分主题景区。预计2020年完工。
《史记·西南夷列传》演绎出的成语“夜郎自大”,是此次“夜郎古国”项目赖以炒作的惟一“品牌”。尽管学界对夜郎古国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论,但是作为投资项目,文化和历史意义并不是“核心利益”。投资最关心的,是夜郎古国建成后,每年500万人次的游客,以及带来的相关收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川黔湘滇等各省区就打起了“夜郎文化”的牌,甚至有地方改名称“夜郎县”。
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对祖先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保护,遇到诸如古遗址为在建楼盘让路时,来自学者专家的声音就会响起。如今,政府下决心,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投入巨大的资源,与学界的保护声音呼应,原本是件好事。不过,仅有“好心”还不够,如何将事情办好,才是现在最应该讨论的问题。
挖出几个名人,再修几处故居,开几场座谈会,就能名正言顺地竖起招牌“某某故乡欢迎您”。躺在老祖宗的历史文化遗产上坐地圈钱。有人套用社会学的概念,给这种现象贴上标签——“文化啃老”。
经济学中有概念叫“资源诅咒”——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反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文化啃老”啃掉的如果是创新和创意,那么那些所谓故里本身又能有多少的文化含金量?倘若只是造“假古董”,建“伪迪斯尼乐园”,最终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或者旅游景区的陪衬,那是不是故里,是谁的故里都没有意义。
说“文化啃老”,并非举起大棒去指责。文化本无所谓老不老,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和传承。怕就怕后人拿文化说事,依附在古文化的皮毛上,汲取今天的经济利益。事实上,多数的纷争都因为利益而起,不过是一场场消遣名人的“文化啃老”游戏。
●名人故里之争的最大“笑点”,是将“名人”的概念无穷放大。英雄伟人资源开发殆尽之后,古典名著中的神话人物或者民间传说中的流氓恶霸,也鱼贯进入各地“文化经济学”的开发花名册。
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三地,争起了西门庆。阳谷县复原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地点,临清县重修王婆茶馆、武大郎炊饼铺。七夕前,山东省沂源县、山西省和顺县分别举办了“牛郎织女”主题邮票首发式,纪念这两位对爱情和家庭基本价值的坚守。山西和顺县、河南鲁山县,则先后获评“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孙悟空的“户籍”更多,山东、河南、福建、甘肃、江苏、山西等地,都有地方自称是孙悟空的故乡,山西省娄烦县已经着手开发建设占地面积7000亩的“花果山孙大圣故里风景区”。《西游记》中对“石猴”的出生地几笔带过,不囿于一隅,说明他的天地灵气。这却在今天的不少人眼中,成了发财的机会。云南省保山市西庄村,抢不到大师兄,只好退而求其次,自称是八戒老家“高老庄”,据说还建起了一个以猪八戒为崇拜偶像的纪念性庙宇。
相比真实人物故里之争的考据和论战,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好处,在于“查无实据”,因为查无实据,所以谁都可以自圆其说。不过,这样的自圆其说,说来说去最终说明的无非是自己的创造力匮乏,以及对文化的无知。
●名人故里的“品牌营销”大战已经从现实延伸到虚拟。互联网成了新的名人故里争夺阵地。有人曾得意地说,注册一个名人姓名或者故里的网址,费用约每年1000元。平均下来每天2.7元,也就是一天一根中华烟。
山东省滕州网友“捍卫墨子故里”,不久前在一个网络论坛发帖,表示要“夺回墨子故里”。短短几天内,超过3万的浏览量,让“滕州”和“墨子故里”成为关联词汇。
福建尤溪县、建阳市、武夷山市和江西婺源市,都以“朱熹故里”为名,汇聚了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的各种开发项目。尽管现实中,谁是真正的朱熹故里未有定论,但是网上的“朱熹故里”,网址已经直通尤溪县旅游网。而“观音故里”、“李白故里”、“武则天故里”等热门故里,也都捆绑着旅游网站,早早被人注册。
抢注城市名人,已经成为现实故里之争的“网络游戏版”。
有人就曾建议邢台在网上注册自己的城市名片,把“扁鹊故里”“数字邢台”“牛城”“仙翁古洞”等打包抢注。绍兴诸暨网友,为家乡提出的相关网址保护名单,将“西施故里”“桥乡”“师爷之乡”等47个中文网址一网打尽。
●靠“文化”营销城市,是争抢名人资源的初衷。在“故里=景区=收益”的闹剧中,文化充其量不过是个配角。最终,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地与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套上关系,地区经济发展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有学者把名人故里之争比作三国时刘备必须攀祖宗当皇叔,否则名不正,言不顺。越来越多的地方将旅游休闲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如何鹤立鸡群跳出来,成了每个地方从政府到学者都在研究的课题。
借助“文化”启动的各种“名人故里开发”,近年已经将所谓“遗产经济学”推向极致。曾经名噪一时的“三国城”、“唐城”等文化项目的衰落,却从另一个侧面,将遗产经济学的可持续性质疑,推向极致。其中河南中牟的“官渡古战场”景区,于1993年投资1680万元建成,1999年景区收入为38981元,2000年跌到10616元,2004年后门票收入每天不足30元,有时一天的游客还不足2人。
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或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很自然地会要求有文化上的说法和发展。于是,当地的文化渊源、文化古迹,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东西都会被刻意凸显出来。而有的地方发现自己原有的文化根基不够深厚、文化色彩不够浓厚,甚至成了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文化学者称这样的现象为“文化焦虑”。
文化焦虑看到的往往是成功的案例,像丽江古城、上海外滩3号,山西的晋商文化等,于是上演一出出邯郸学步争抢文化遗产资源的闹剧。焦虑之中,忽视了地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
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热情值得肯定。但是不同城市应有不同选择。有名人的可以用名人故里整合资源;名人少的也大可不必你争我夺。文化和经济,都应该坚守理性,毕竟当代人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文化,融化到骨子里的文化,才真正具有竞争力。
网友辣评“文化啃老”
聪哉:“每种文化都会有他们自己的亚历山大、苏格拉底、莫扎特……”中国历代名人数不胜数,“名人故里”的现实内涵,当是再现名人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如今的故里之争无异于买椟还珠,是一种与文化背离的舍本逐末的行为。
山右京客:你争我斗,你造我建,如果都只是“伪造名牌”,人们谁还会相信?这样的工程与其说是文化名片,不如说是文化糟粕。
且将心事付瑶琴:只要旅游开发能赚大把的票子,无奈的古人就只好今天出生在这里,明天又去那里过生日。今人所争的只是利益。
薛世君:“政府搭台、经济唱戏、文化补漏”——如果非要扯上文化二字的话,那也只能是“伪文化”、“假文化”。
朱四倍:当人们指责“拜金女”,甚至出台制约办法时,历史文化名人也正惨遭挟持,成为“被拜金”的偶像。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