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现仡佬族古先民“丹砂文化”线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贵州发现仡佬族古先民“丹砂文化”线路

2010年10月27日 15:45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务川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合的务川石垭子水电站库区大坪汉墓抢救性文物考古发掘工作顺利结束。在务川举行的大坪古代汉墓考古发掘汇报会上,专家表示,通过考古科学发掘发现的文化线索证明,从遵义务川流经铜仁地区沿河进入长江的洪渡河水道,正是2000多年前连接中原的仡佬族古先民的“丹砂之路”,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发现“丹砂古县”

  大坪汉墓群分布于务川大坪镇龙潭村洪渡河两岸,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系黔东北一带已发现的大型汉墓群。

  9月11日至28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务川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朱砂井11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近20天的考古发掘中,考古者争分夺秒开展工作,获取突破性进展,最大限度地抢救出了水淹区一批重要文物。此次发掘,共出土文物116件(套)和大量钱币,包括罐、釜、盆、钵、甑、博山炉、壶、印章等铜器37件、铁器8件、陶器66件、石器4件、骨器1件和大量钱币、朱砂等。

  “我们在一半以上的古墓内发现了这些古代矿物,尽管大部分古墓有被盗迹象,朱砂仍然随处可见。”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大坪两汉古墓考古队副领队吴小华介绍,工作人员在一古墓里发现了多达200多粒的朱砂矿颗粒,为务川“丹砂古县”的由来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

  考古者不禁要问:朱砂从何来?

  据嘉庆《思南府志》记载,在明一代,务川朱砂的开采已极具规模,民以采砂为业,商贾辐辏。

  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大考古系合作,对墓葬内的朱砂、矿山的朱砂和当地冲沟内淘洗出的朱砂分别进行采样,在实验室进行比对,通过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中心做的“S”(硫)同位素检测,结果为墓内出土的朱砂与当地产朱砂完全一致,说明墓内出土的朱砂产地为本地所产。第一次用考古学材料证实了至少在2000年前左右,务川大坪的朱砂开采业已十分发达,就已经开始开采朱砂。

  发掘“丹砂之路”

  务川是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当地的仡佬族同胞笃信,自己的祖先是最早进入贵州,并最先发现采集朱砂的民族。当地的民间神话中,就有仡佬是提炼不死仙丹民族一说。在大坪镇龙潭村,至今仍保存着道家先祖葛洪游历至务川,并在当地提炼仙丹的遗址——“葛洪洞”。

  “从墓葬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铜器、铁器,虽然没有王侯级的墓葬,但在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如此规模的墓葬表明,墓主也算是收入较丰的‘白领阶层’。”考古专家认为,时人已对朱砂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将朱砂撒在墓中,可能象征墓主财富,也可能与某种宗教意识有关。

  两汉时期,朱砂有着广泛用途,可作颜料,可入药,可炼水银,更是方士炼丹所必须原料。汉墓在务川的分布,在江边至干溪一带尤为集中,与朱砂的分布区基本重合。

  据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介绍,从发掘古墓的地理位置来看,这里两岸峭壁,是不适于农业生活生产的地区。惟一能够解释密集汉墓的原因为这里2000年前曾是古人进行开采和提炼朱砂的地区。

  同时,从此次发掘的古墓来看,与重庆三峡地区汉墓文化面貌大致相同,出土器物也有相似之处。专家初步判断,流经沿河洪渡镇经现在重庆涪陵注入长江的这个水上通道,也许正是当年贵州与中原进行矿物交易的“朱砂之路”。

  寻找“文化地标”

  两汉时期,大量汉人从峡江通过乌江然后转洪渡河进入务川境内,促成了务川的第一次大开发,对今后务川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考古专家结合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初步分析,整体来看,从墓砖到出土遗物,大坪汉墓均与峡江地区汉墓呈现出较多相似性。

  考古者在贵州境内的乌江流域清理了一批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存,其文化面貌与峡江地区的同期遗存基本一致。而在洪渡河下游的洪渡镇清理的一批汉墓和用于烧砖的窑址,墓砖与墓葬的风格均与大坪的接近。

  考古专家分析,大坪汉墓风格与乌江下游的峡江地区的同时期墓葬十分接近,有些墓砖和器物如出一辙,如仅盖半边的房屋模型、几何形花纹砖等,反映出该人群逆乌江、洪渡河向黔中地区移动的趋势。

  从这个意义而言,务川处在汉文化由北向南逐步渗入贵州的一个重要通道上。

  行走在位于务川县城东部8公里处大坪镇洪渡河畔的700年仡佬古寨龙潭村,不难发现当地以考古发现为契机的发展动力。大坪汉墓群就在村寨附近,东5公里有汉唐开采朱砂遗址,被称为最早的炼丹古寨。龙潭仡佬族文化村已经被表述为“世界上最早的朱砂产地和最古老的仡佬丹砂古寨”,其自然风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及神奇神话赋予了龙潭村新的内涵,已经是务川自治县委、县政府打造的重要的仡佬族文化旅游点。

  参加大坪古代汉墓考古发掘汇报会的专家指出,大坪汉墓的发掘,一方面为务川的历史文化建设和“丹砂古县”的打造提供了实物资料和证据,也为“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的文化影响力打造提供了有力依据。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小梅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