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乾移山缩水筑就万园之园
雍正即位后,清廷已是国库日丰。旧日康熙喜欢的畅春园,后有昆明湖,已无多大扩建空间,雍正决意大规模扩建整修自己原先的赐园——圆明园。
雍正二年(1724年),为了长期园居办公,皇帝召集成千上万的工匠,首先在圆明园南部破土动工,增建正大光明殿、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等大臣属僚们的办公场所。这便是后来的勤政亲贤景区。
第二年(1725年)八月,心情愉悦的雍正首次驻跸圆明园。但年轻的皇帝显然也很担心驻园招惹朝政非议,为此还特地颁谕向群臣解释: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自此,圆明园正式成为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五代清帝园居理政之御园。
入住圆明园后,雍正并没有食言。清史记载,在雍正当政的13年期间,他每天只休息四个小时,每年只有生日那天才免予办公。后人统计,这位皇帝在数万件朝臣奏折上批阅的文字,总数竟达上千万字。
除了繁重冗多的公务,雍正的另一爱好与兴趣,似乎全部倾注在了圆明园的营建上。雍正显然也参与了园中景点的设计。据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记述,在宫廷御用设计师“样式雷”家族精心制作的园林烫样上,皇帝总会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按终审设计思路,人们在圆明园西北堆矗起高山,又在东南开凿福海。从地理上看,这其实就是一幅中国地图的缩微。
但这座实为帝国政治中心的园林并不乏味。在对园中细部景区的营建上,设计师们充分运用了楼、台、亭、阁、廊、榭、轩、馆、桥等中国古典建筑式样,并使之与山形水系、花草林木巧妙搭配,最终让每个景区诗情画意,而又各各不同。比如弘历读书时所在的桃花坞,书室周边山坡,遍植山桃万株。虽景区名字与唐伯虎故居苏门阊门外桃花坞相同,然圆明园桃花之盛,已远不是当年吴下桃花所能比。另一景区杏花春馆,设计灵感则来自唐诗杜牧《清明》之意境: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充满灵性与浪漫的中国古典建筑园林景点,在园中不是一处十处,而是多达100多处。经雍正扩建,圆明园面积已扩大至3000多亩,而且后来乾隆命宫廷画师所作《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的33景,已经全备。
乾隆继位这年,国家财政状况持续好转,国库存银达到30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整整一年的收入。由于牡丹台相会,而同样对圆明园充满感情的乾隆,在国库充实的基础上,继续耗费巨资扩建圆明园。同时,信奉“钱聚则民散,钱散则民聚”的乾隆,也希望通过大兴木土来疏散国库年年余积之白银。因为,与前代皇家工程不同,清代皇家工程不再是无偿征用人力物力,而是“物给价,人给钱”。圆明园也因此迎来其黄金时期。
与康熙一样,乾隆再次六下江南,除切身了解民瘼国情外,烟水迷离的江南秀色也让乾隆流连忘返。每见中意美景,乾隆必让随行宫廷画师描摹成图,然后带回京仿建。在圆明园之东,乾隆再辟1000多亩的长春园,让工匠们平地人工开凿水面,以回环萦绕之水道,修造山重水复、重重叠叠之江南名景。如杭州西湖十景,皇帝连名字都懒得改,一一仿建在了长春园中。正如后人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圆明园不仅风景园林奇佳,而且在其千门万户的宫殿楼阁之内,除了装饰布置有上等雕花紫檀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织金镶银的锦锻毡毯外,还充斥着来自印度、欧洲、亚洲等国的各种奇珍瑰宝、各种光怪陆离的艺术精制品和装饰品。在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文源阁内,就保存有康熙时的《古今图书大成》、乾隆时多达8万卷的《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等琳琅满目之书卷。
1744年,已做了十年皇帝的乾隆踌蹰满志,不仅国内殷实富足,他统治下的帝国还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是年,乾隆命令宫廷画师绘就《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悬挂于皇帝自己安寝的九洲青晏景区。年轻自负的乾隆在雍正写有《圆明园记》后,再作《圆明园后记》。在《后记》中,乾隆自称:“(无论)规模之宏场,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实在称观止”。并告诫后世子孙“必不舍此园林而重费,以重建园囿”。
然而,四年后,乾隆自食其言,按捺不住继续造园的冲动,命令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负责设计,在长春园东北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西洋楼景区,将之赏赐给自己宠爱的香妃。乾隆当政60年间,其后又分别在圆明园东南邻先后并入新建了熙春园、绮春园和春熙院,形成圆明五园。乾隆14年冬,为庆祝母亲60大寿,清廷征集上万民工疏浚昆明湖,再次在圆明园外,历经十年,建成占地3000多亩的清漪园(今熙和园)。
据清史记载,到乾隆45年,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已基本成形,其中最漂亮的圆明三园(圆明、长春、绮春),总面积5200多亩,园内建筑面积不少于16万平方米,而且一年之中,圆明园内日日花开似锦,堪成万园之园。
乾隆在清漪园成后,写有《清漪园记》。记中对他精心营建的园林各有定位:畅春(园)以奉东朝,圆明以衡笠政,清漪(万寿山上)、静宜(园,玉泉山上)一水可通,以为勒几清暇,散志成怀之所。
此时的圆明园,已成为整个帝国的中心,除了每年的重大祭祀活动外,皇帝已不再回到紫禁城居住。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