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质玄机
联军抛出圈套论,是为后来的洗劫火烧圆明园开脱?
当圆明园内的珍宝文物,唤起入侵者内心疯狂的欲念时,清朝的钦差大臣恒祺正在犹疑着如何处理手中的英法人质。
以巴夏礼为首的三十余名人质,是在1860年9月18日一次谈判破裂后被扣押的。在此之前,北塘和天津都已相继失守。清廷决定派出谈判代表桂良,在天津与英法联军议和。道歉、赔偿和签订《天津条约》之外,入侵者还要求进京面见皇帝。但桂良坚持入京的仪式必须听从清政府的安排。
在谈判进行过程中,英法联军并未停止向北京的进犯,并利用清朝的恐慌心理,一步步提出更高的诉求:1000人的军队进京,并将外交国书直接递交中国皇帝——自马戛尔尼乾隆朝期间使华开始,如何觐见中国皇帝,一直是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学界通常贴给清朝迂腐与自大的标签,获得列文森奖的《怀柔远人:马戛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美国学者何伟亚著)是一个罕见的例外,他反对那种文化差异导致冲突不可避免的论点。
英法联军已经挺进到北京郊外的通州,怡亲王载垣开始接替桂良,成为新的谈判代表,谈判地点也改在了通州。在谈判进行过程中,天津的河西务镇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9月18日,英法联军率先发动了进攻,理由是清军在为伏击他们做准备。无论如何,谈判是最终破裂了。重起战端之后(事实上英法联军一直没有停止入侵),英军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人,被清兵捉住,成为人质。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称,“巴夏礼在离北京约10英里处的通州遇上了新任钦差大臣怡亲王,并在争执中侮辱了亲王。就在此刻,天津知府被英军士兵扣押的消息传了过来,怡亲王下令拘押巴夏礼作为报复。”不过,在巴夏礼的事后描述中,他是被主战的僧格林沁所捕获的。
在事后的记载中,英法联军一直指责清朝在谈判中背信弃义,设立了圈套。法国冈城大学历史教授泰西埃则认为,联军的自我辩解误导了很多史学家,其实他们在通州抛出圈套论,只是为后来的洗劫火烧圆明园开脱,是英法联军预先炮制出来用以指责中方欺诈,并为他们后来所犯下的罪行辩解、转嫁,求得宽恕。
联军很快洗劫了通州张家湾,9月21日,在八里桥决战的胜利,使入侵者的枪炮近在咫尺地对准了北京厚厚的城墙。提供补给之后,英法联军劫掠了圆明园。武力的威慑之下,巴夏礼等人陆续被放出,但其中也有部分人质已被处决。
北京城门也向入侵者打开了。在与傲慢的英法联军打交道中,恭亲王奕䜣不得不节节退让,对圆明园被洗劫的抗议毫无成效,以为人质遭到虐待寻求赔偿的名义,白银的索取陡然又增加了50万两,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还威胁要铲平整座圆明园。虽然恭亲王表达了请求,额尔金还是于10月18日下达了焚烧的命令。
“额尔金作出这个要烧毁圆明园的严重决定,全是依照他自己的意思行事,并没有得到盟军法国的同意。事实上,法军统帅葛洛斯并不同意用这种极端的报复行动来破坏和谈的气氛。”台湾历史学者汪荣祖在《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中认为,英国人最终要烧毁圆明园,为的是让咸丰皇帝痛心。
堂皇的焚烧
“火光映照在士兵脸上,使得他们活像一群魔鬼”
对圆明园的焚烧,是在清军失去抵抗能力情况下,明目张胆的一次行动。英军为此事先张贴了布告,并动用很多搬运车将圆明园和附近官邸内剩下且可以搬走的珍宝文物,全部搬走了。
虽然这最后一次对圆明园的有组织劫掠,收获甚大,但仍有部分物品成为接下来烈火中的牺牲品。当分布在圆明园各处的士兵,将手持的火把抛向大多以雪松搭盖的圆明园诸建筑时,火势迅猛燃烧成片。
一个叫哥顿的英国上尉在家信中说,“你绝对不能想象,我们烧毁了这个美丽而雄伟的地方。将之烧毁使人心酸,事实上,这些宫殿非常庞大,由于我们必须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使我们无法彻底地掠夺。大量黄金装饰当做黄铜被焚烧。很不幸,这对军队来说是一个让军纪丧尽的任务,每一个人都因为掠夺而变野蛮了。”
家信中透露出对焚烧影响劫掠的遗憾,虽然他也认为劫掠和焚烧一样,是野蛮的行为。这样一种幽暗的复杂心情,在下令焚烧者的公开声辩中,却难觅其迹。额尔金没有任何自责,他在焚烧开始后一周的一篇公文中说:“因为几乎所有贵重物品都已经被拿走,军队到那里绝不是为了抢劫,而是通过一个庄严的补偿行动,来表明它被可恶的罪行所激起的憎恶和愤慨之情。这一惩罚并不针对人民,相对而言,人民是无罪的。这一惩罚只针对皇帝,他个人在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中负有直接责任;这不只因为俘虏在圆明园受到虐待,还因为他最近颁发诏书,说什么取一个外国人头可获一笔赏金,还宣布他决定把他最后的银两拿来充做此种凶杀的赏钱。”
“正义通常都是属于最后的胜利者。”汪荣祖有这样的慨叹。甚至于在当下中国学界和媒体圈内,额尔金谴责并放大中国对战俘虐待的论点,都有相当的市场。汪荣祖表示,没有证据显示,清朝当权者下令虐待欧洲战俘,恰好相反,刑部9月18、19日的档案显示,他们不仅要求“不可以虐待和羞辱战俘”,还要在日常供应上让他们感到舒适和满意。当然可能狱卒并未遵守这些规定,但按照蔡申之的研究,中国人被英法联军虐待的残酷程度更远远过之。清廷天津知府即死于俘虏他的人手里。《剑桥中国晚清史》对此只有短短一句描述:“巴夏礼被扣押三个星期,受到压力,但实际上并未受到拷问。”
这些辨析在当时并无意义,因为谈判根本就是不对等的。重要的是圆明园就在冠冕堂皇的言辞下被焚烧了。英军中校吴士礼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当时的场景:“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清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向北京城,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无声地落在大街小巷,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得他们活像一群魔鬼,在为举世无双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
在这片欢呼雀跃声中,年仅30岁的咸丰皇帝吐血倒地。受到英军惩罚的当然不只是咸丰一人,圆明园的被焚自那一刻起,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伤痕。而额尔金更深层的目的,其实是想通过这种肆无忌惮的破坏行为,为下一步的谈判增加砝码。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