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40元的票被“黄牛”叫卖到300元,记者亲眼见证了收摊前的热闹。2010年8月8日晚上的演出结束之后,德云社天桥剧场“停摆”了。
它曾经是北京天桥这片清朝以来民间艺人集中之地复兴的标志之一;它曾经寄托了“相声回归”的掌声与希望。它的演出一票难求,300个座位要提前一周预订,白领、老板、外地游客、本地票友、文化名流,从20元一张的侧席到叫价上千的包厢,满座引颈,共赏曲艺之乐。
而今,作为“郭德纲徒弟打人事件”导火索引发的后果之一,德云社于8月7日主动宣布,从8月9日起停止包括其天桥剧场在内的小剧场演出,深入自查,内部整改,何时恢复另行通知,所有预订票一律取消。此前一天,德云社骨干何云伟和李菁宣布退社。
德云社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经历过风雨的民营剧团原该有着温暖的屋檐,却为何留不住患难之交?德云社网站上的节目单停滞在8月6日-8日。一位新闻出版界人士向记者表示,德云社恐怕将沉寂好一阵子。
曾有人戏曰:郭德纲及其德云社让相声晚死了几年。在此时的寂寞中,一个问题该引起思考了:假使是“三俗”让相声晚死了几年、在草根中收获了笑声,那么在这之后,相声该寻求一条怎样的长久健康发展之路,找回应有的座儿?
白手起家一朝暴红的传奇段子
1995年,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在两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和一位相声界前辈的张罗下成立。
名为“大会”,实在是一种艺术夸张。一无队伍,二无场地,三无固定合约,四无响亮名声,仅有的三个成员,开始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一年多后,才有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毕业自北大中文系的徐德亮等陆续加入。
2003年,演出队伍达到十几个人,并且从那年开始改在天桥乐茶园演出,更名为“德云社”,打出的旗号是“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
2004年10月,郭德纲待了一年半的天桥乐剧场,售票窗口终于挂上了“客满”。
时尚白领的“随身听”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相声艺术走入低谷,许多相声演员去影视界淘金。年年春晚,相声不可缺,创作的质量却在降低。普遍认为,相声艺术仅在维系,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大众市场。
郭德纲的蹿红,颇有些相声“救星”的意味。传说他多方拜师,评书、相声、大鼓、京剧、评剧、梆子,技艺全面,又说他着手挖掘整理了600多段濒于失传的曲艺节目,是传统的继承人。
传统要得“救”,靠不了“星”,得靠“新”。让都市年轻人感兴趣的是郭德纲的“时尚”。他以非主流、“非著名相声演员”自居,把自己放在低位,说的段子与当代生活接轨,嘻笑怒骂,撞开了一扇“有点意思”的门,通向年轻人的耳机线。
挂着耳机,挤着地铁,一个精彩的捧逗,脸上绷不住一乐,这是2005年之后许多北京白领青年的生活新乐趣。
2006年春晚期间,凤凰卫视专访郭德纲,随后一连四天播出郭德纲的相声专场,每天一个半小时。内容的新颖,功底的扎实,招架住了与广播电视音画的对接,而后,就像滚雪球似的,名气在纸媒和网媒上漫及开来。结果是,经纪人王海回忆说:那年,郭德纲曾有三天内接受全国150多家媒体采访的纪录。
原本,天天说,月月说,也不过成千上万个耳朵听,“俗”,也就这点传播范围。成名后,各种议论和批评纷至沓来。有的客气一点,调侃郭德纲是“胖胖的、爱好问候女人和生理器官的男人”,有的不客气地指出,“郭德纲的京式幽默中,有一种京津一带传统底层的流氓作派在里面,观众的热捧助长了这种作派,让郭德纲认为理所应当,并且很有市场。”
当然也有为之辩护的,如网友“耗子招笑儿”发帖写道,“相声就是相声,老百姓听相声就是要笑的。德云社的相声中,通过对人性的还原、深究,再展现出最表层的东西出来使人发笑,是自发的,自主的,也是不自觉的,观众对不喜欢的东西就不会笑,不会笑的东西演员就不能说”,结论是“不要怕在这种潮流中会有些所谓‘低俗’的东西出现。”
应该说,郭德纲领军的德云社对观众还是表现出相当的真诚。郭德纲曾对台下说:“只要观众愿意听,等咱们都老了,我还给你们说相声。”这一情景被许多人视为一句“诺言”。
在经常压轴的“德云社社歌”《大实话》当中,歌词这么写道:“要说亲,观众们亲,观众演员心连着心。曾记得早年间有那么句古话,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2006年,郭德纲在北京举办从艺十周年的演出。最后一场,郭德纲从晚7点说到凌晨3点,所有观众起立鼓掌,久久不肯离去,一起和声唱着这首《大实话》。
徐德亮记录道:“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演出,演员疯了,观众也疯了,整个剧场的气氛已经有点远离了人世间,向着狂欢的神境驰去。那一刻,我们忘掉了10年的艰辛。德云社一步步,从冷清萧索的胡同里,从凄凉落寞的茶馆里,从无人喝彩的小剧场里,从最平民的阶层里,一路走来,走进了五光十色的殿堂,走进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走进了铺天盖地的赞扬,走进了整整十年的辉煌。”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