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考生们还要为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而烦恼。眼下正是各大院校开始招生的时间,而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出类拔萃的名校很多,也是很多学子慕名想来的地方。
其实,南京不仅仅令今天的学子们慕名而来,在古时候,也有很多文人书生投奔到南京来读书,只是当时他们来读书的地方不叫大学,而叫做书院……
南京的书院
到宋朝才开始出现
书院一说,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在一般人眼里,书院应该是求学读书的地方,在很多古装片里,我们也经常看到古代书院的身影,比如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少年包拯和他的谋士公孙策都是在书院读书的,那个书院就如同现在的学校。
但是书院在一开始并不是学校,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书院最初是源自于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民间书院是来自古代读书人个人的书斋,与书斋不同的是它向社会开放,从而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儒生、道士、和尚等人都可以出入其间。正因为这一服务公众的性能,后来绝大多数书院都成为读书治学、开引士民的教学机构,这也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
书院除了来自民间,还有另外一个源头,就是官方。比如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集贤殿书院,就是朝廷整理图书典籍的地方,专门掌管抄书、校书、修书、藏书工作。
正因为书院有这两个来源和传统,使得书院有了后来的发展和变迁。
南京的书院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因为唐朝还只是书院的发端时期,这时候的书院还很少,根据邓洪波教授曾经研究的数据统计,在唐五代时期342年的历史中,见诸文献记载的书院只有70所,年平均数只有0.2所多一点。
一直到宋朝开始,书院才开始兴旺发达起来。北宋初期,新政权刚刚建立,很多地方还没有来得及统一,统治者忙着南征北讨,无心于文教,官办的学校没有任何发展,只勉强维持了国子监和太学,地方教育制度始终没有恢复,于是一些有责任感的士人就自觉地分担起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职责,而他们的做法就是沿袭前代的做法,聚书山林、建院讲学。所以书院一下活跃起来,南京的书院也在此氛围下开展了起来。
南京最早书院
被列入天下四大书院
在宋朝的南京书院中,最有名的就是茅山书院。
茅山书院被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列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他在《石鼓山记》中这样写道:“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其中金山就是今天的茅山,当时这里属于南京江宁府所辖。
但这个说法很快引起了很多争议,比如朱熹修复好白鹿洞书院后,请有“东南三贤”之称的理学大师吕祖谦作《白鹿洞书院记》,吕祖谦在文章中就把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睢阳书院列为天下四大书院,茅山书院已经不在其列。不过再后来又出现了六大书院、八大书院等说法,茅山书院有时也列入其中。
不管怎么说,茅山书院在当时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可能因为茅山书院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才会出现争议。
邓洪波告诉记者,茅山书院是由宋初处士侯遗(字仲逸)创建的,当时办学经费是由书院自筹自支,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十多年,影响有限。但随后发生的皇帝赐田事件,真正使它声名远播。
北宋早期,政府因为无力兴办官学,于是大力支持刚兴起的书院。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到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60多年的时间内,朝廷接连不断地通过赐田、赐额、赐书、召见山长(校长)、封官嘉奖等一系列措施对书院加以褒扬,赐田给江宁茅山书院就在这时发生。那是在1024年,江宁知府王随奏请赐田三顷给茅山书院,以田租作为书院的日常开支费用。当时朝廷与地方之间往往皇车来往不绝,在一次次赏赐褒奖之后,书院不仅获得书、田等,办学条件也得到改善,其名声、影响等无形资产更是无法估量。
可惜这么一座皇帝给做过广告的书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侯遗死后,书院就人去楼空,渐渐荒废。不久,书院也被旁边的崇禧道观所占,直到南宋端平年间,书院又迁到别的地方重建,但办学时间都不长。
南宋的“清华大学”其实就在南京
到了南宋时期,偏居江南的南宋政府对书院继续采取宽松政策,书院的发展又有了一个新高潮。据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统计,南宋时期全国共有711所书院。特别是在宋理宗时期,采取了宽松的文化政策,因此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书院。而在南京,就出现了鼎鼎有名的明道书院。
南宋时期,南京有了多家书院,如果论起讲学氛围和师资、设施,则首推明道书院。明道书院位于镇淮桥(今中华门北)东北。南宋理宗时期,郡守吴渊依照白鹿洞书院的规制创建了“明道书院”,宋理宗还亲写了匾额赐之。景定四年(1263年),知府姚希又花巨资重修了书院。这些在《景定建康志》中有专门记载,是宋代书院难得的一份完备的原始材料。
根据记载,明道书院作为官立府级书院,规模甚大。中轴线上,有大门、中门、祠堂、春风堂(御书阁)、主敬堂、燕居堂等六进主要建筑……春风堂为会讲之所,七间,广十丈,深五丈,是院中最大的建筑。堂中设讲座,四围设听讲座……主敬堂为会食会茶之所,三间。教师住宿兼办公之所分散在春风堂、主敬堂左右前后。生徒斋舍有尚志、明善、敏行、成德、省身、养心六斋,斋各三间,环绕春风、主敬二堂而建。工作人员值班及住宿之所,则叫直房、吏舍、幕次。米廒、钱库、蔬园、公厨,则属后勤处所。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明道书院和今天我们的大学已经非常相像,里面住宿、吃饭、办公一应俱全。
另外书院还有自己的资产,有田产四千九百八亩,每年收入不菲,建康府每月还拨给银钱。
令人惊讶的是,明道书院还有医谕职位,连校医也有了。当时书院总共职事有十五种,是南宋所有书院中职别最多的,可见明道书院还是南宋学府重点中的重点,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类别了。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元代,明道书院荒废。明朝嘉靖年间以及清朝康熙年间,明道书院也曾得以重建,但不久又都毁掉了。
明朝金陵第一个状元
是从这里考出去的
书院到了元朝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担心汉人造反,元朝统治者对文化事业管理得比较紧,虽然他们对民间的书院也大力提倡,但是每个书院都有朝廷委派的官员坐镇,以防文人作乱。所以这时的书院失去了民间身份的自由,与官学没有多大区别,失去了特色。这时南京的书院有南轩书院、江东书院、昭文书院。
到了明朝初年,书院依旧得不到振兴,但这时的原因就有些好笑了,居然是因为朝廷重视科举制度,大力发展官学。既然“正规本科”多了,那民办学院自然就没人去了。
直到明朝成化年间,因科举腐败,官学教育也日见不振,于是一批士大夫便纷纷兴复或创建书院。明代嘉靖年间,南京建有崇正书院、崇文书院、华阳书院、新泉书院、新江书院等。
其中较有名气的当属崇正书院,明代开国以来南京人里的第一个状元焦竑就是在这里进修考中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到清凉山一睹其风貌。崇正书院是明代嘉靖年间由户部尚书耿定向任南京督学御史时兴建的。书院位于清凉山东侧,依山就势,有殿堂三进,选拔南京所属的十四府优秀诸生前来学习。明代的李贽、汤显祖,乃至后来的张岱、袁枚等人都在这里活动过。清咸丰年间,书院毁于战火。1980年,政府重修崇正书院。
清朝省级重点学院
在南京遍地开花
邓洪波告诉记者,到了清朝,为了适应书院普及的形势,打破宋元以来所谓天下四大书院的局限,清政府开始诏令建立省会书院,集中地方人力、财力与学术人才资源等优势,在各省建设一到二所重点书院,使其成为风范一省的文化学术教育中心。而南京,作为当时江南省(今苏、沪、皖)的首府,钟山书院就成为当时江南省的省级书院。
钟山书院位于江宁府城钱厂街(今太平南路),清雍正二年(1724)由两江总督查弼纳创建。有房屋百余间,为当时全国重点书院之一。书院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邓洪波说,省会书院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经费充足,各省城书院在雍正十一年正式确认之时,就获得了皇帝恩赐的帑金,数量一般是每院一千两白银,最少的也是两院共一千两。二是频频受到皇帝的关照,皇帝经常赐书、赐钱,还亲自视察。三是师资水平高,山长基本都是一代名流。四是肄业诸生须在全国范围内经过严格筛选才能入院。五是规模大,招生多。
比如钟山书院,资料显示在嘉庆年间的招生数为125人,而到光绪年间则共计130人。这个数字放在今天是小数目,但在当时是全省招生人数最多的书院了。
清朝中后期,很多省会城市又增设了一些省级书院。所以在南京,还有文昌书院、虹桥书院、尊经书院、奎光(鸡鸣)书院、惜阴书院、大新书院等。其中惜阴书院现在依然可以找到旧迹。惜阴书院位于龙蟠里,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由两江总督陶澍仿杭州诂经精舍、广州学海堂而建,主讲者亦多名师。
书院到了清朝末年,因为西学东渐的缘故,书院都改成了学堂,书院的历史也到此结束,取而代之的就是今天的各种大学校园。
快报记者 戎丹妍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