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孔庙的历史沿革
提到祭孔,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每年秋季逢孔子诞辰在曲阜孔庙举行的祭孔仪式,但其实,祭孔仪式分为春秋两季,春季祭孔则于清明节在孔子诞生地尼山祭祀,尼山孔庙由来已久。
管杰介绍说,尼山有庙始于北魏,原为奉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初名叔梁纥庙。唐《 括地志》载:“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兖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址。”《曲阜县志》记载:“周显德中,鲁守赵侯以尼山为孔子发祥地,始创庙祀。”但庙的规模,已不可考。
随着孔子儒家思想的广为传播,影响日益深远,孔子也逐渐得到历代朝廷官吏和文人墨客的敬重。虽然朝廷几经更迭变换,历经无数兵灾战乱,尼山孔庙也曾经有过兴衰起伏,可是历代当权朝廷官吏都始终对尼山孔庙的兴建和保护情有独钟,不断扩建完善。至清道光年间(1846年-1849年),形成殿、堂、门、亭等建筑 27座81间,分东、中、西三区。中区为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室内中置神龛供孔子塑像,东西两侧供奉颜回、曾参、子思、孟子的塑像,外罩神龛。大成殿左右两侧为东西庑,供奉十二哲及七十二贤。大成殿后为寝殿,殿内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殿两侧配房分别供奉孔氏二世主伯鱼及三世主子思。东区有讲堂、土地祠,讲堂只供祭祀前习礼和祀后宴饮所用,并不从事讲学活动。西区有供奉叔梁纥的启圣王殿、供奉颜征在的启圣王寝殿和供奉尼山神的毓圣侯祠。庙后为尼山书院。整个建筑占地 1.6 公顷,古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几经修护后,保存至今。
千年书院焕生机
在尼山书院前,记者看到了宣传栏上的授课安排,每周日的专家讲学,让这座前贤读经交友雅集的古建筑重新焕发出生机。
尼山书院为曲阜四大书院之首。宋代初年,统治者忙于征伐,对兴学设教并不十分投入,于是民间出现了私人讲学的书院。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时任苏州知州的范仲淹将州学和孔庙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庙学合一”的体制。受其影响,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对尼山孔庙进行扩建。据元人虞集《尼山创建书院之记》中载:“故宋庆历癸未,孔子四十六袭封孙文宣公孔宗愿作新宫庙,有殿,有寝,有讲堂,有学舍,有祭田”,使当时的尼山孔庙基本具备了祭祀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元初,书院列入了全国官办系统,元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在尼山创建书院,并保举彭璠为山长,创建尼山书院。此时的尼山孔庙对外称为尼山书院,完全具备了祭祀和教育两种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庙学合一”。山长的主要职责是祭祀、教学等行政管理工作。元朝末年,尼山书院败落,至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由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发起重修,弘治七年(公元1494 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四氏学学录孔公璜又再次修建。如今保存的建筑则为清道光年间所建。
也许是得了圣人的灵气,书院前的1530 株桧柏郁郁葱葱,树干直,树冠不大,形似毛笔,被人们称为“文柏”、“笔柏”。管杰解释说,古柏之所以形如毛笔,是由于尼山石多土少,低矮的树枝过去又被村民砍削当柴烧,故而得名。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