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阶段的急剧上涨,目前沪深股市总市值已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占2006年GDP的比例达到了50%。而在2005年底,这一比值还不足18%。市场人士因此表示,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正在不断加强。
所谓“经济晴雨表”,指的是经济从繁荣到萧条的一个以上的循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经济依然处于一个繁荣的过程中,但中国股市自产生十几年来,由于规模一直不大,市值占GDP的比例过低;指数设计的先天缺陷;股权分置等制度建设问题长期未解决;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全民参与度处于低水平;以及政府对股市的调控力量过于强大等原因,股市长时间都不能全面反映宏观经济走势,前几年甚至是背道而驰,宏观经济形势大好,股指却一跌再跌。
去年股指和市值与GDP一同快速增长,当然得益于年初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可以说,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中国股市基本的制度性缺陷得以修补,而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和优质资产的注入,则使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现实,去年国内上市公司的业绩提高据说将有一个不小的比例。这是去年股市不断走强和创新高的内在动力。从外在因素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消费升级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特别是流动性过剩,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促成了股指和市值大涨。
那么,能否说中国股市就已经很好地起到了晴雨表的作用,可以全面反映宏观经济的形势呢?还不能这么讲。从去年的情况看,正如一些市场人士分析指出的,股指和市值的上涨主要反映的是人们看好大盘蓝筹股,而不是基本面的走势。少数权重股受到过剩流动性的追捧,改变着整个股市的行情,而大多数的股票则落后于大盘。过剩流动性追捧少数大盘股尤其是垄断国企和银行股,反映了一个什么事实呢?就是国内A股市场可供入市资金购买的优质资产少。而优质资产少又在于A股市场没有完全集中中国的优质企业。中国国民经济是由一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为中坚的,遗憾的是,其中很多并没有出现在A股市场,而为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质民营企业,能够跻身于A股市场的也不过是凤毛麟角。相反,大量资质平平乃至连年在亏损边缘苦苦挣扎的公司却充斥其间。借用钱钟书《围城》里的一句话说,劣质的企业在城里,优秀的企业在城外,入市资金只能追捧少数大盘股也就不足为怪。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须采取积极措施吸收更多优质企业进入市场。此为一。
其次,从上市公司看,正因为股市充斥太多的平庸甚至垃圾公司,所以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质量问题,尤其是治理结构很不完善。中国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行政管理色彩很浓,不是市场化经营,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可能因为股权分置的解决而自动转变,必须大力推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唯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性改变,其质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要转变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它们的质量,必须同时提高监管的质量。倘若监管质量不高,像前几年一样对股市的违法违纪现象督察不力,那么上市公司及其高管是不会把精力放在抓公司质量上的。目前,随着修改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的实施,资本市场已经建立了许多必要的“规矩”,但是只有不断完善规则和执行规则,才能真正监管到位。比如,在有了把上市公司高管的利益与业绩联系起来的《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后,是否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将上市公司高管的责任与业绩联系起来的约束机制?另外,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激励和约束制度是否也应该对等?否则不平衡的单边行为达不到监管规则预期的效果,会使监管质量难以提高。总之,监管层要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建设证券市场的第一要务。
除上述几方面外,机构投资者的质量也要改善,尤其要提高其发现优质资产的能力。
在发达国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会登陆证券市场,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例(GDP证券化率)一般都在130%上下,美国更是高达150%。沪深两地上市企业虽然已达1400多家,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例最近也突破了50%,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从投资证券市场的人数来看,目前沪深股市共有账户7000多万,以每户4口计算,参与证券投资的人数远低于中国总人口的20%。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通常在60%以上,美国则有85%的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所以,GDP的证券化率偏低,投资人数与社会总人数比例偏低,这两个“偏低”说明中国股市只初步具备了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只有当这两者的比例大幅提高,特别是优秀的上市公司成为市场主流、监管者能审时度势尊重国情进行管理、投资者理智而成熟的时候,股指和市值才可能和宏观经济琴瑟相谐,中国股市也才能真正进入黄金发展期。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邓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