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货币政策属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能否干脆利落地拿出有效的宏观管理办法,这是缓解通货膨胀危险的关键所在
针对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市场价格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国家发改委近日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控制政府提价措施的出台;要审慎采取价格干预措施,未列入定价目录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均应由市场调节,正常情况下政府不应直接干预。遇突发事件或严重自然灾害引起价格显著上涨,确需实施价格干预措施的,要报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并及时向社会公告。同时,发改委也要求,经营者或者行业组织不得串通定价、联合提价。
这一通知的背景显而易见:除了房屋价格超速上涨之外,今年上半年,多种粮食与食品价格也持续上涨。先是玉米价格上涨,食用油价格上涨,接下来是肉价上涨,方便面价格集体上调,最近几天,部分中式快餐也要跟着调整价格。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2%,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4.4%,创出33个月以来的新高。
而且,这一趋势还将延续下去。官方预测,下半年物价将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中缓慢上涨。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等13家顶级研究机构预测说,三季度CPI仍会保持在4%以上,权威的宏观经济学家宋国青教授更是断言,中国已经处于通货膨胀前期,第三季度CPI将会达到4.8%。
粮食、食品价格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低收入群体对其价格上涨尤其敏感,因此,面对粮食、价格上涨的态势,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若干价格管制措施。比如,兰州限制牛肉拉面价格,舆论呼吁政府对方便面厂家联合涨价进行查处。广东省物价局则于近日公布了由物价局、省发改委、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工商局共同制定的《广东省主要粮食价格应急干预预案》。这份自8月1日起实施的红头文件,授权政府相关部门可在主要粮食价格暴涨的时候,启动粮价应急干预预案,对粮食零售价格实行最高限价。
政府这样做,可以理解。毕竟,对于粮食、食品价格上涨,政府不可能袖手旁观,必须做点什么,才能对民众有个交代。但是,当政府在采取对策的时候,必须明白一点:种种历史事实及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如果经济已经进入通货膨胀状态,政府直接管制价格,通常无济于事。原因很简单:价格、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态,而不是通货膨胀的根源。通货膨胀根源于各种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较快增加,以及整个经济结构失衡。这个时候,恢复价格平稳,主要依赖于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也确实正在采取若干措施应对通货膨胀的危险或者通货膨胀的趋势,比如,频繁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能否干脆利落地拿出有效的宏观管理办法,这是缓解通货膨胀趋势的关键所在。而一旦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危险,食品价格自然会回落。
从微观层面来看,市场本身也有一种内在的平抑个别商品价格上涨的机制。一个地方某种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将给其他地方的企业家发出一种信号,诱导其将该商品从相对丰富的地方输往该地。同理,如果某类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也等于给其他行业的企业家发出了一个有力的信号,诱导其将资源从其他行业转入价格正在上涨的这个行业。随着商品供应增多,及投入资源增加,消费者预期到供应将有保证,其恐慌性需求就会消退,从而使价格恢复正常。
由上可以看出,平抑粮食、食品价格上涨,地方政府其实并没有多少用力之处,因为,货币政策属于中央银行,而市场调整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毋须政府操心。但是,通货膨胀必然具有财富再分配的效应,它所导致的价格上涨,必然会对部分民众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会大大影响低收入群体的福利,甚至影响其正常生活。这一情势将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兰州市政府就对牛肉拉面价格设置上限,广东等地政府也随时准备管制粮食价格。但好的愿望不一定会产生预想的结果。因为,商家可以采取种种办法躲避这样的价格管制,比如降低商品质量。
地方政府可以做的是两件事情:第一,及时地提供市场信息,以打消民众对供应紧张的顾虑,从而抑制民众的恐慌性需求,降低价格上涨压力;第二,政府可以直接对少数低收入最低的人口发放临时性货币补贴,帮助其渡过难关。
市场有其内在机理,通货膨胀时期的价格上涨不是政府可以随意消除的。政府需要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而尽力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这样,既能够尽到自己的公共责任,又不至于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