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博鳌为世博打“广告” 点击九大关键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周汉民博鳌为世博打“广告” 点击九大关键词
2010年04月11日 18: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 发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4月11日电 (财经频道 李瑾)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周汉民在11日下午举行的“电视论坛:在博鳌看世博”论坛上畅谈世博会,从低碳建设、科技创新、中国文化、投资收益、安保措施、服务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可以说是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给世博“打足了广告”。

  关键词一:低碳世博

  周汉民说,中国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东道主,也是本届世博会的官方参展方之一,我们最广泛的利用太阳能,从中国馆、主主题馆,太阳能发电能力高达4.7兆,其中主主题馆一个建筑是整个亚洲单体太阳能使用之最,园区面积也是世博之最,有5.28平方公里,有大量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全部实现清洁能源使用,零废气排放,在中国也是前所未有的。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国家与我们一起努力,打造低碳世博。瑞士的外立面都是可以降解,阿联酋也是毫无废气,整个建筑可以移回本国,重新搭建成本国的文化中心。比如日本馆的薄膜是实际上最高新的科技,为了就是薄膜透气,诸如此类本届世博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科技亮点不是一点两点,而是繁星点点。

  关键词二:科技创新

  周汉民说,这场世博会是和平竞赛,每个国家和组织都展示自己创新的一面,中国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刚才我谈到太阳能广泛的使用,我们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能够挺身而出,表现这一迈向未来的国度的实力,中国航空馆各位都知道,再过十年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了。中国的蓝天世界数一数二,中国的造船世界数一数二,我们有中国的船舶,我们有能源馆,电力馆,还有一个电信馆,在座各位准备买3G手机,请再等一个多月,世博会电信馆发送4G的产品。

  关键词三:中国文化

  周汉民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具像表达中国伟大文明,既不失去自己的特质又一路系统地向前迈进正是此次的目的。我举一个例子,我们馆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的城市发展跨越千年,中华智慧又哪些文化表达?大家知道清明上河图,我们用高新科技展现出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清明上河图从一部画卷展现出来,就是高科技。内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独立的展馆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质和和而不同的文化标准。

  关键词四:文化传承

  周汉民说,看世博会从展示到思想深度的挖掘,到文化的传承。刚才我们讲,在很长程度上看展示,其实世博会有两万场次的文化娱乐活动,每天在世博现场有一百场不同文化的演出,侗族大歌的舞台上,因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展示,更重要的是这次世博会有六个主题论坛,一个高峰论坛,我们发展了五个副主题,第一个副主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是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多元,第三个是我们非常强调,在很大程度上让高科技改善都市的生活;第四,永远要坚持城乡互动;第五是城市、社区的建设。这次世博会坚持6个月,受众会更加广泛,最重要的是闭幕那一天,12月31日有一个高峰论坛,我们要通过《上海宣言》,希望《上海宣言》是上次没有达到约束力的哥本哈根会议的推进,是多年来博鳌一届又一届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关注世界和中国互动这一重要命题的延续。

  关键词五:投资收益

  周汉民说,此次世博会的投资分为两块,一块是5.28平方公里土地内的设施和中国作为东道主的场馆,这里面有120家工厂,所以改造任务非常之重,要改造成可供展示的用地。第一笔预算是180亿人民币,这180亿人民币当中60是发展永久性场馆,比如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都已经确定,后期利用的安排都做出来,其实这些建筑是零废弃。这次上海世博会,海内外五十多家企业成为我们的赞助商,总共资产70亿。我们发行6000万张名片,一张全票只有160元人民币,五大类人群要享受优惠。1.2米儿童,学生人群,残障人士,70岁以上的老人,这次世博会是公益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我们想收支相抵,略有节余,如果做到这样,本届世博会的意义从经济利益来说更有意义。

  关键词六:安保措施

  周汉民说,世博会安全有序是最基本的标准,中央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立了安保系统,包括卫生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刚才所说四十万人次,我们七千万分到184天,整个世博展期每天最少40万人,但我们会控制人流,到了60万的时候紧急刹车,我们会利用一切现代的工具,各位的手机会即时收到信息,有哪些看点,交通怎么建议,天气情况,诸如此类,我们一定要做到让这么多的游客进得去,在园区有充分的享受,最后能够安全地回到他们各自的住地,或者可以继续游玩长三角或其他城市。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