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题:忧患仍存 中国慎言“后危机”
中新社记者 刘育英
2009年的全国“两会”,中国“信心比黄金更重要”。2010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并没有因经济成功“保八”而放松警惕。此次全国“两会”期间,他对政协委员说,“我还不认为现在是‘后金融危机时代’”。
观察家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官方“谨慎”多于“乐观”。
就在中国召开全国“两会”的时候,欧洲以希腊起始的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元危机蓄势待发。而一旦发生危机,将对中国的财富、储备结构发生影响。美国经济则“无就业增长”,上年四季度增长5.9%,是6年来的最好水平,同时今年2月份失业率仍维持在9.7%的高位。
全国政协委员、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表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的出口虽然稳定向上,但暂时性的因素较多,外贸订单短期多、长期少,多为国外进口商弥补库存,这说明他们也不看好全球经济复苏。
去年外贸下降13.9%后,中国希望今年的外贸总额能增长8%。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说,“贸易摩擦增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外需不振,是我们难以控制的”。张小济表示,外贸下滑,对中国最大的压力是就业。
在国内,中国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保增长、扩内需功不可没,但其“后遗症”也可能逐步显现。
2009年,投资对GDP贡献率为92.3%,经济增长不平衡加剧。“4万亿”投向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民间投资目前尚未启动。此外,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调整难度增大。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
9.6万亿元银行新增信贷潜藏的金融风险也不得不引起重视。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测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已在6万亿元以上,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超过4万亿元,比地方财政收入的1.7倍还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表示,“工行的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大大提升,为不可预知的风险做了预留”。
2009年中国成绩举世瞩目,但官方“宁可将困难想得严重一些”的忧患意识令委员们颇为赞赏。同时,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应对“后危机”的思路从“两会”可见雏形,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振区域经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优化投资结构、调控房地产市场等。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官方希望今年GDP增8%,CPI上涨3%,新增贷款7.5万亿元。分析师们认为,宏调政策为“二次探底”和经济“过热”作两手准备,但调结构料将成为重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