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国一代经济名师蒋学模去世了。他的名字对于有些人或许是陌生的,但数代人,应该都会记得那两本书:《基度山伯爵》、《政治经济学》教材。
蒋学模,正是《基度山伯爵》中文的初译者,而身为著名经济学家的他又是《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作者。蒋学模生前最看重的作品就是这两本书,他自己曾开玩笑说,这两本书可以代表他的一生。
7月18日,蒋学模的生命于上海华东医院戛然而止。出生于1918年的他今年正好90岁,他的身影在许多年轻人眼中已略显模糊,但因为这两本书,以及其他更多的著作,他的名字,注定一再浮现,一版再版。
不断进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
“他是经济学术领域永远的‘基度山伯爵’。”这是复旦学子对蒋先生的一句评价。蒋学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数代大学生必读的教科书,很多学者攀着它迈入了经济学的门槛。至今再版12次,迄今已累计印刷近2000万册。
如果翻阅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人们可以发现,这本教材的内容和观点,始终处于“进化”过程中。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就提出“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必然同时受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进入新世纪,股份制改革、科学发展观又纳入了他的视野。随着改革的深入,蒋学模的《政治经济学》每两年更新改版,至今已是第14版了。为这个,他不顾高龄,坚持忙于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有记者采访蒋学模,看到86岁的他还在伏案修改《政治经济学》,他解释说每天坚持工作4个小时左右:“最近要出第13版了,我正忙着修订它。”
在蒋先生家中的书桌旁,一只方方的红木柜子颇为引人注目,那是他做学问时的“秘密武器”。上下几层的抽屉,满是排列齐整的卡片,卡片上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并按规律进行了编排,有几千张之多。这些卡片都是蒋先生几十年细致研究工作的见证。蒋先生认为:“没有一种理论可以一成不变,放之四海皆准。我们的理论也必须跟随实际变化时时予以更新,才能确保与时俱进。”这本教科书一再重版,原因就在于,随着时代变迁,此书依然在不断修改、不断增添新内容的过程中。
让“洛阳纸贵”的《基度山伯爵》
从《基度山伯爵》到《政治经济学》,30年里,有这样两部似乎趣味迥异的大书在中国热销,蒋学模的人生可谓丰富而精彩。
1978年,蒋学模已经结束了在复旦校园里扫马路的“日课”,接受夏征农之邀,开始着手恢复复旦学报。在那些荒诞的日子里,他牢记着大仲马《基度山伯爵》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也正是基度山伯爵不怕挫折的精神,鼓励着他跨过一个个难关,登顶中国经济学界的高峰。
蒋学模对基度山伯爵这个虚构人物可谓太熟悉了。1936年,他还是东吴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就看过好莱坞出品的《基度山恩仇记》。1939年他在四川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了英译本《基度山伯爵》,废寝忘食地通读一遍,产生了将其译介给中国读者的冲动,尽管这是一部100多万字的巨著。
抗战胜利后,蒋学模打算随复旦大学从重庆迁回上海,但却难以成行。他曾经回忆说:“海路,阔佬们用金条买通关节,空路由军统控制,陆路要先乘汽车翻越秦岭到宝鸡,然后坐陇海线,海陆空三路都无法成行,只好留在重庆。”闲来无事,他就在嘉陵江畔开始翻译《基度山恩仇记》,据Everyman's Library版的英译本,平均每天译两千多字,一年中译得七十五万字。此后他乘坐复旦校方包租的一架飞机回到上海,又花了半年时间译出全书。
1947年,复旦大学文摘出版社陆续分册出版了他的译著,当时的书名用了电影的名称《基度山恩仇记》。也就是在展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此书,书名改为《基度山伯爵》。新书上架时洛阳纸贵,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图书馆里,这套书的周转率也高得惊人,甚至需要打通管理员的“关节”才能顺利借到。
“不能守旧,不怕守旧”
在学术研究上,蒋学模提倡“不能守旧,不怕守旧”的学风。他认为,对于已经被历史和社会实践一再证明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一定要坚持,决不能动摇。但他也认为,从事学术研究,还要“不能守旧”。要本着科学态度,不断地研究新问题,熟悉新情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复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忆起一个细节:“一次,经济学家于光远来复旦看望蒋老,相谈甚欢,一时兴起宣称‘我是死不悔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工作者’,蒋老当即接口‘那我就是不断改悔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工作者’。”一席笑谈,尽含治学奥妙。
蒋学模先生著书作文,从不人云亦云。他严谨而又开放的学术态度,让他的弟子获益颇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晖明教授称,他写的论文,蒋学模教授连标点符号都会亲自改。在张晖明眼里,老师也在尝试着不断更新、改造,他在著作中很宽容地使用了一些西方经济学的方法、概念、范式,“他能很好地处理中西方学术之间的关系。”
每当经济学界有什么新的经济理论出现,他总是想方设法找来原著看,甚至会托弟子给他觅得学术界最新的著作来看,直到他住进医院仍然如此。
一生信奉一个“诚”字
治学与待人,蒋学模一生信奉一个“诚”字。蒋学模先生经常让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编写教材、专著,鼓励后学。但他绝不占用青年同志的成果,如果是合写的文章、课题等,只要青年同志的贡献较大,发表时,他便坚持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后面。为此,他写信给有关同志说:“现在合写的文章,署名往往不按贡献大小,而按名望大小或职称高低,这是一种不好的风气,我们带头破一破这种风气,似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当年复旦经济学院里,蒋学模讲课是一绝,被形容为“完完整整记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不少青年教师专门讨教其中秘诀,先生毫不藏私,把自己如何阅读、如何琢磨文字的经验贡献出来,帮助青年教师共同提高。
如何做学问?蒋学模的秘诀是:“治学的眼界要开阔,研究的领域必须精深。”蒋学模教授把他的这个秘诀传授给学生。经济学系的教师们几乎都知道,他对青年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被称之为“三一纲领”的治学原则,即精读一部经典著作,深入研究一个领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2008年5月,蒋先生因患肠癌住进华东医院,尽管病情严重,但躺在病床上的他在得知四川地震灾情后,立即委托保姆从自己的养老金中取出1000元捐到经济学院;后来,他再次委托保姆交了500元特殊党费。这是蒋学模为社会留下的最后一份贡献。
·生平简介 ·
蒋学模1918年3月出生于宁波慈溪观城镇的一个小村,6岁时离开宁波随父亲到上海求学。1936年到1937年,在苏州东吴大学经济系求学。抗日战争开始后,辗转入川,194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从大学毕业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曾在香港《财政评论》杂志社、复旦大学文摘社等处担任编辑和负责编译工作。上海解放后,一直在复旦大学经济系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撰写、主编及编译的各类著作有40多部,论文200多篇,总共近千万字。在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蒋学模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主编经济学教材和著作10余部、文学和经济学译著10部、论文200余篇,累计近2000万字。(记者 陈进红)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