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G20峰会将面临两大新问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多伦多G20峰会将面临两大新问题
2010年06月24日 07:3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多伦多G20峰会将面临两大新课题:一是全球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将会变得更加慎重、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尚需更多协调;二是欧债危机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全球货币体系问题也变得更为复杂。

  随着当前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和金融面临新的问题与困境,这也是即将召开的多伦多G20峰会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第一个问题是,各国在全球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上将可能会变得更加慎重,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仍需要更多的协调。

  一方面,这次G20峰会可能就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问题进一步加强沟通。实际上,中国已多次明确表态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3月份,在欧债危机开始蔓延的时候,中国领导人曾表示,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暴露,金融和财政还存在风险。世界经济复苏的形势出现反复,甚至可能出现“二次探底”。5月底,在欧债危机的威胁不断上升时,中方再次提出,要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同时全球经济仍易受到主权债务风险的冲击,且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必须密切观察形势,做好预防经济“二次探底”的准备。

  尽管对中国达到今年的增长目标仍保持自信,但中国仍必须“对经济刺激措施维持一定的强度。”显然,欧债危机起到了对全球、尤其是最主要经济体刺激政策“退出”(如加息等)的明显延缓作用。以中国为例,在5月CPI已经超过3%的情况下,中国宁愿选择了等待。事实上,此次G20峰会的最大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协调与沟通,避免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冲突。

  另一方面,G20峰会的作用还将加强包括欧美、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在内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联动性。在5月24日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双方对欧债危机的认识在若干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看法。其中,中方指出,欧债危机增加了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难度,防止危机的蔓延将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欧债危机爆发后,G20峰会不仅需要重新判断全球经济,而且还要发挥全球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联动性。

  第二大问题是,欧债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明显加剧,全球货币体系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

  欧债危机首先是明显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不仅表现在全球股市的剧烈波动上,而且还导致全球商品期货市场特别是大宗商品市场的“风起云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超周期”现象,即大宗商品价格“正在”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拉开距离。或者说,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将可能在高位维持。这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加速及以新兴经济体高增长为代表的需求增加,绝对不是小事。

  与此同时,欧债危机也给全球货币体系形成了新的冲击。一方面,欧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度贬值,这直接对全球外汇储备体系产生了冲击,甚至对许多国家产生了负面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际储备货币,欧元兑美元汇率自今年以来已贬值约20%。从表面上看,这是对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度升值的“矫枉过正”,但实际上是对国际储备体系的最大“伤害”。

  人们不得不担心:我们还怎么相信这样的国际储备系统?例如,像中国这样的国际储备大国就遭受“莫名损失”。根据中国央行公布一季度新增的外汇储备为479亿美元,但外管局公布同期新增的外汇资产为959亿美元,两者相差近500亿美元。按外管局官方的解释,变化是由于汇率及mark-to market(按市价估值)。实际上,恰恰是由于欧元兑美元汇率贬值是导致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官方外汇储备缩水的主要原因。当然,中国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像中、日等国际储备大国不得不又开始增持美元资产。而恰恰在前几次的G20峰会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却是,欧元、美元等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调整、尤其是如何把美元的地位进行新的“定位”。

  显然,这次G20峰会讨论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恐怕就不会这样。虽然在欧元区发生债务危机之后,欧洲仍将是国际储备最主要的投资市场之一、全球国际储备多元化政策的趋势仍然是大方向,但是绝对应该慎重选择国际货币体系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国际货币体系?哪些国际货币又真正有能力担起“责任”? 这次G20峰会将不得不面对,又是“难以承受之重”。(潘正彦)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