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4日至15日在新加坡举行。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领导人和代表齐聚一堂,以“促进持续增长、密切区域联系”为主题共同商讨世界和地区热点问题。在此之前举行的APEC第21次部长级会议和第16届财长会议已为本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定下了基调。
全球经济复苏态势依然脆弱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1次部长级会议12日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展中心闭幕。与会部长或代表回顾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对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的进展表示欢迎。会议认为,全球经济形势大为缓和,但复苏态势仍然脆弱,今后几个季度全球经济总体增长前景很可能不平衡,亚太经合组织许多经济体的失业率将维持在高位。
会后发表的声明说,与会各方以“促进持续增长、密切区域联系”为主题,讨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表示将寻求确保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亚太经合组织将致力于推动包容性和基础广泛的经济增长,为全体人民创造机会,共享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好处。
声明还说,亚太经合组织支持贸易融资,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对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复苏的威胁保持关切。亚太经合组织致力于确保多哈回合谈判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于2010年达成一个均衡的协议。会议重申今年7月新加坡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所作承诺,反对一切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护市场开放,在2010年年底之前避免为投资以及货物和服务贸易制造新的障碍。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声明重申对这一亚太经合组织核心日程的承诺。声明说,亚太经合组织将致力于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改善商业环境,实施结构性改革;促进交通、物流、数字化联系,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关于“茂物目标”,声明重申亚太经合组织对“自由、开放的贸易与投资”的承诺,共同努力减少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与成员和非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会议同意建立一个机制,评估“茂物目标”的成果。
刺激政策要避免过早退出
同一天闭幕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长会议则重点讨论了当前全球及地区经济形势,APEC经济体的财政政策,促进平衡、包容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以及为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等问题。
会议认为,尽管世界经济出现企稳迹象,但复苏进程仍将缓慢而曲折。本地区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在防止经济进一步恶化和推动经济复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在目前复苏基础尚不稳固的情况下,要避免过早地退出非常规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各经济体意识到稳固中长期财政状况的重要性。
会议认为,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恢复增长潜力、如何成功退出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非常规性刺激措施和如何实施可信赖的稳定的中长期财政政策,以保持人们对全球金融体系的信心,同时满足亚太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受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委托,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朱光耀在会上建议,APEC各经济体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管理,防范财政风险,保持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共同促进地区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APEC各经济体应本着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共识,积极开展符合本地区实际需求的能力建设活动。各经济体要充分发挥政府支持和市场调控的双重作用,加强与多边开发银行的资金与技术合作,更好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或为全世界设定步调和发展方向
即将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把本次会议周带入高潮。
从刚刚结束的部长级会议和财长会议的结果看,如何确保世界经济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持续复苏,是本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将致力于加强合作,努力确保经济复苏不会停滞,未来经济增长更加全面,更具可持续性。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进展,是本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另一个重点。开放和自由的贸易原则,既是亚太经合组织遵循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促进成员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原则正受到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如何冲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推动旷日持久的多哈回合谈判早日达成全面、均衡的结果,是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在会议期间必须面对的难题。
此外,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也是在今年年底召开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领导人的最后一次聚首。预计各方将讨论如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框架下,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努力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切实取得进展。
展望下一个20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和调整,亚太经合组织仍然面临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从实现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到应对气候变化等,都需要各成员进一步加强磋商,密切合作。新加坡外交部长杨文荣表示:“寻求共识总是非常困难,但(亚太经合组织)21个经济体经常聚会论道,有可能为全世界设定步调和发展方向。”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