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数据为何屡遭民众嘲讽?获广泛认同才具权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政府数据为何屡遭民众嘲讽?获广泛认同才具权威
2009年08月03日 09:44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这些有问题的数据,不仅会因被质疑其是在“忽悠”民众,公信力大打折扣,而且会影响到一些事关民生的重要决策

  7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称,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8.1%,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双超过了7.1%的GDP增速。然而,上述统计数据“照例”受到一些网民质疑,不过这一次不再使用“我拖了全国后腿”之类的说法,而是套用新近火起来的“被”字句式,声称自己的收入“被增长”了。联系到前不久大学生网友一句戏谑就业率数据的“被就业”,都见证了政府部门重建数据公信力的必要性。

  统计具有专业性,但是在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数据上面,民众还是具备冷暖自知的常识。舆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工资之类数据的质疑不是自今天始,这一点统计部门早已知晓并且也有过种种回应。比如,就平均工资统计数据与民众感受背离的问题,统计部门曾解释说,这是由于概念偏差和统计口径问题所造成的。一方面,平均工资所称的工资除了拿到手的货币之外,还包括个人所得税、各种实物福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另一方面,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口径中并不包含私营企业员工、个体户、农民工等群体。据一位人保部专家透露,未被统计的人数占到了城镇雇员总数的60%。

  且不谈其他,单单一个统计范围就排斥了这么多人就足以解释,数据为何与民众的感觉差距如此悬殊?如果说统计部门的解释道出了一定真相,它的价值不在于解释这种偏差是多么合理,而在于证实了统计方法改进的必要性。显然,一个传承自计划经济体制的统计规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改进统计的口径与方法,在技术上也并不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难题。舍弃切实的改进,而停留在被动的说服阶段,则说服只能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愿望,“被增长”“被就业”这样的嘲讽,还会层出不穷地冒出来。

  事关民众利益的数据,只能获得民众广泛认同才具有权威性。只有尊重民众话语权,统计数据的权威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

  事实上,质疑声并不局限于来自网民。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表示,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个人所得税同比去年增速却大幅下降,这之间相互矛盾。央行同期公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显然,这些来源不同的数据存在相互“打架”的现象,这也折射出了数据统计背后的“学问”。

  这种“学问”数据,不仅会因被质疑其是在“忽悠”民众,公信力大打折扣,而且会影响到一些事关民生的重要决策。比如,如果能够根据统计数字得出上半年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结论,那么我们对民众消费能力的信心应当有一个同步的提升,对投资、消费、出口相关的决策可能将因此发生改变。但客观情况却并非如此。

  显然,决策失之毫厘,结果谬以千里,到头来损害的还是广大老百姓的利益。或许,这只是一个不堪设想的设想吧。(周东飞 湖南媒体人 )

相关阅读:

  “居民收入增幅超GDP”引发网民质疑

  上半年职工平均工资数据遭质疑 专家回应

  国家统计局披露最新数据 中国经济走势给人信心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