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指粉墨登场 私募基金躁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期指粉墨登场 私募基金躁动
2010年04月19日 08:50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股指期货合约上周五正式上市交易,总成交4.8988万手,远超过市场预期的1万手,总成交额接近100亿元,而商品期货市场里交易量最大的螺纹钢,一天的交易量只有80亿元左右,这足以说明期指首日交易的活跃程度。

  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在首日表现活跃。而部分机构也利用ETF和期指开始进行套利操作。

  私募:尝试性参与者多

  记者获悉,深圳市金中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首日参与了期指交易。

  金中和CEO曾军表示:“我们只是尝试性地参与了一下,做了一两把套利交易,其他时间都是在观望。”虽然,目前信托证券账户尚未开放参与股指期货的交易权限,但是曾军认为,信托公司在3-6个月内,应该会开放权限。

  深圳市德信时代资产管理公司徐海鹰说:“我主要做投机,尝试性地做了一下,还是赚到一些。”对于股指期货的首日走势,他表示,基本上在他们的预料之中,高开低走,开盘比较高,后面的下跌就是在纠错。

  从总体交易情况看,徐海鹰认为,参与投机的多,做期现套利的少;成交量比较大,持仓量不多,这跟投资者结构有关,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个体,机构客户很少,而且投资者中能够对证券和期货同时有研究的人也不多。他表示,首日交易的炒作气氛比较浓,很多都是做短线,持仓量少,说明大家都是在学习,在尝试。对于股指期货的未来走势,徐海鹰认为,还是要紧跟大盘,大盘未来是一个震荡格局,那股指期货也应该是跟着震荡。

  深圳市感恩在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宁金山虽然没有参与首日股指期货的交易,但是对交易情况进行了密切的观察。他表示,9000多人开户,近5万手成交,热情还是比较高,远远高于预期;从总的交易量来看,还是很理想。

  公募:套利资金杀入ETF

  上周五,股指期货上市,四份合约相对于现货均出现2%以上的溢价,出现做空期货、做多现货的套利机会,带动跟沪深300现货覆盖率较高的深证100ETF和上证180ETF出现大量买盘。当日,深证100ETF和上证180ETF的成交金额分别为3.82亿元和3.69亿元,较前一日(4月15日)的成交金额2.18亿元和7623.4万元明显放大。

  目前两市ETF品种中,由于沪深300尚未发行ETF,深证100ETF加上证180ETF是对沪深300现货组合覆盖率最高的,深证100ETF加上证180ETF组合目前被期现套利者普遍用作股指期货的现货替代品。

  当现货出现做多机会时,这两种ETF便会涌现大量买盘。同时,ETF买盘增多产生的瞬时溢价给ETF套利者提供了套利机会,他们会申购ETF份额并在二级市场卖出ETF,所以造成了ETF申购量同时放大。

  记者从易方达基金了解到,深100ETF在16日出现800万份约3200万元净申购,其中申购量为5300万份约2.1亿元,较此前一段时间的单日净申购数据明显巨量放大。根据上述两只ETF交易量的变化,以及当日股指期货合约相对现货合约的普遍溢价,可以推断,股指期货上市首日有不少套利交易者在利用深证100ETF和上证180ETF作为现货组合进行正向期限套利交易。经过与市场中相关资深套利交易者的联系,这一点也得到了他们的证实。

  分析:未来成交将更加活跃

  记者从私募排排网获悉,在新湖期货有限公司深圳营业部,共有100多位客户开立了股指期货账户,在深圳营业部开了13个账户,当天有3个客户参与了首日股指期货的交易。

  新湖期货有限公司机构管理部总经理吴星表示,客户反馈是首日交易非常活跃,合约很容易出手。对于股指期货首日交易的表现,吴星认为,开盘价超预期,特别是远期合约开得有点高,但成交非常好,活跃度超过了预期。他之前预期期现之间的差距在30-50个点,但实际收盘情况是接近60个点。

  对于股指期货今后的走势,吴星预期3个月后,成交量会放大到30万-50万手。说起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交易的不同,吴星表示,近期合约IF1005合约成为主力合约,交易最活跃,这是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商品期货里面,近期合约很少有人交易。(贾肖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