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迈入“双行道时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资本市场迈入“双行道时代”
2010年04月09日 09:00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月8日,股指期货在上海正式启动。无数金灿灿的礼花弹直飞云霄,又纷纷落下,让现场充满喜气。随着融资融券的推出和股指期货的正式启动,中国的资本市场将改变单边市的状况,而迈入“双行道时代”。

  将改善市场单边运行的状态

  在当前国际社会质疑衍生品过度创新带来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依然稳步推出股指期货,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用“必然结果”来形容。他以为,推出股指期货也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创新的必然结果。

  他谈到,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运行秩序明显改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过,由于市场内在约束不健全,缺乏对冲风险的机制,“大起大落”成为A股市场的显著特征之一。2005年至2007年末的一轮罕见牛市中,沪深300指数出现了高达逾四倍的巨大涨幅,将国际成熟市场远远抛在了身后。但在2008年,沪深300指数暴跌近66%。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处于单边运行的状态,制约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发挥。股指期货的进入将有效改善这一状态。

  市场人士认为,股指期货不仅能通过套利机制平抑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更能通过价格发现机制形成远期价格,从而稳定市场预期。在次贷危机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引发的美国股市大跌中,正是股指期货通过套期保值机制减轻现货市场的抛售压力,通过价格发现机制形成远期价格,并通过放大成交量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才使股市崩盘风险得到了有效缓解。

  而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也表示,股指期货的推出,将股票的现货与期货连动,是中国资本市场成熟的标志。

  “股指期货的推出还将为未来利率、汇率等更多金融期货的推出积累经验、打下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说。

  始终坚持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

  在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看来,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意义重大。国际金融中心就是市场、机构与产品的集聚,这种产品集聚越多,就越有风险,需要有一种产品来化解分险、转移风险,而股指期货就是众多产品中最好的风险转移产品。它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举足轻重。

  股指期货是一把“双刃剑”,管理风险的工具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成为引发风险的源头。

  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表示,为保障股指期货的平稳运行,在防范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方面都有针对性措施。

  一方面,股指期货制度设计贯彻“高标准、稳起步”原则,引入分级结算模式,建立结算担保金制度,设定较高的保证金标准,交易标的为抗操纵性强的沪深300指数,投机持仓限额为100手,根据交易目的分类设立交易编码,实行套期保值审批,强化大户报告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了跨市场监管机制。同时,证监会加强期货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行期货保证金存管监控制度,实施了严格的期货开户实名制和统一开户制度,推行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制度和期货公司分类监管制度。现行的制度框架和监管体系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

  另一方面,在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中,证监会对机构投资者的内控有明确规定,要求机构投资者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规范内部决策机制,严格操作流程,始终坚持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

  将呈现机构与机构博弈的新格局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用“责任重大、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认为,股指期货上市是开启金融期货的“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进步。但他同时也表示,总体来说,股指期货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市场,是主要为投资者提供套保和风险管理的“小众市场”。

  他介绍,至4月8日下午3时,股指期货开户数已逾5000户。近几天呈现了加速开户的现象。而会员单位已达128家。所有交易会员都已经与相关全面结算会员签订了代理结算协议,并进行了结算业务的测试和演练。目前来看,无论是会员还是开户数,都能够满足股指期货上市的需要。

  而在许多市场人士看来,帮助机构投资者管理系统性风险,是股指期货的最大功能之一。以保险机构为例,规模庞大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而其高安全性要求却与股市的高波动特性形成了剧烈的冲突。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为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大资金管理风险、锁定收益提供一定的保障。

  中央财大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教授以为,股指期货上市后,A股市场有望改变目前散户与机构博弈的状态,逐步呈现出机构与机构博弈的新格局。而未来,伴随国债、利率及外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以及期现套利、跨期套利及跨品种套利交易方式的出现,机构投资者将凭借其资金优势和衍生工具专业运用能力,有望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力”。  谢卫群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