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推出在即 A股H股差价将走向弥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股指期货推出在即 A股H股差价将走向弥合
2010年02月10日 07:4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管理层正式发布了《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同时《股指期货交易规则》及其实施细则也已完成征求意见。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正在渐行渐近,A股市场即将迎来“沽空时代”。

  业内专家认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可能带动各种产品创新,促进A股与H股之间的差价套利,进而使得两者之间的差价逐渐缩小。

  A股对H股溢价指数下跌

  2月9日,A股和H股双双上涨,但A股平均涨幅小于H股,使得A H股溢价率继续回落。

  到收盘为止,恒生A H股溢价指数收报121.31点,下跌1.3点或1.06%,显示当前A股股价平均比H股股价溢价21.31%。恒生A H股A +H指数收报2044.42点,上涨27.73点或1.38%;恒生A H股A指数收报2118.44点,上涨12.49点或0.59%;恒生A H股H指数收报1894 .24点,上涨30 .68点或1.65%。

  截至当天收市,溢价率居前的前五大个股包括:洛阳玻璃464.05%,S仪化394.01%,南京熊猫353.44%,上海石化304.22%,北人股份245.11%。

  值得注意的是,当日收市后倒挂个股(负溢价)增至8只之多。这8只A H股溢价率最小的股票分别是:中国太保-10.54%,中国人寿-6.68%,中国铁建-6.59%,中国平安-6.31%,招商银行-3.83%,鞍钢股份-2.15%,海螺水泥-2.04%,工商银行-0.40%。

  这些价格出现倒挂的A H股,主要集中于银行、保险等金融股票方面。主要原因有:A股流通盘相对于H股增大所致。以前同一个股票A股贵,而H股便宜,是由于普遍A股的流通盘小于H股,而随着A股流通股的增多(H股流通盘的不变),A股的股价渐渐地就接近H股。同时,对于金融股,内地投资者偏向于将其归为周期性行业,而香港投资者在经历这次金融危机后,发现了内地金融公司股票相对国外金融公司股票表现更加稳定,因而可能倾向于将其归为防御性行业。这样定位的不同,导致两地对同一股票估值的不同。

  AH股价格差距逐渐收窄

  自推出以来,恒生A H溢价指数基本上处于100的上方,即A股总体处于溢价状态。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表示,A H股上市公司“同股不同价”现象一直存在,而在未来内地将推出融资融券及股指期货、允许沽空等市场行为之后,这些预期新措施将引致A H股价格差距收窄。由于现时A股股价普遍较H股有20%至30%的溢价,H股的吸引力明显较大,价格会上涨。

  根据招商期货的判断,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带动大量投资者进行期现套利、指数化基金等衍生交易,从而会增加对权重股的需求;同时,基于投资者对股指期货推出所带来的蓝筹股溢价机会的一致预期,有可能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提前买入这些蓝筹股。基于以上两点,股指期货的推出会增加投资者对蓝筹股的关注和需求,蓝筹股估值可能会有所提高,A股蓝筹股估值的提高将带动相应H股的上涨。

  摩根大通预期,2010年,恒生A H股溢价指数整体会围绕120点波动,主体波动区间在105至140间。在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预期下,拉动蓝筹H股上扬,总体溢价指数走势慢慢减小,A +H价格差距收窄。

  A股将向国际估值平均水平回归

  融资融券及股指期货的推出,标志着国内A股做空机制的正式实现。可以做空无疑意味着两地跨市场套利的阻碍已经基本消除。

  李晶认为,即使投资者并未同时持有两个市场的个股及资金,但理论上先行通过建立单个市场的股指期货多(或空)单,后可通过另一市场的买入(或沽售)成份股方式,影响对方市场的投资人气,实现股指期货盈利目的;也可通过跨市场的融资融券功能,利用有资质机构的替换许可,获得对方市场的相应股份及资金,通过相应操作以调控股指期货运行方向。

  两地上市股中A股相对于H股都有溢价,理论上单方面做空A股(同时做多H股)所能获得的跨市套利空间仍相当可观,直至两市股价基本获得市场同步认可,相关A股估值偏高将出现回落。长期来看,A H股溢价(折价)将慢慢缩小,A H股股价将最终反映公司真正价值。

  中短期而言,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对A股市场造成一定的下行压力。因为缺乏做空机制,投资者只能通过买涨获得股价上涨的收益,这在某种程度上推高了A股估值,造成A股股市的整体估值一直高于国际市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推出后,A股估值将逐渐回归国际估值的平均水平。 (张汉青)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