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博鳌)破解碳中和困局 业内人士共寻“最优解”
中新社博鳌3月29日电 (记者 刘文文)当前全球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极端天气愈发频繁,碳中和进程遇到一定阻碍。如何协调碳中和的长期与短期目标?怎样找到实现碳中和的最优政策组合?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之“碳中和:困局与破局”28日举办,多位业内人士就此展开讨论。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中少不了金融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未来碳市场和碳市场所涉及到的衍生品的发展和监管是金融界非常擅长的领域,金融市场应该帮助碳市场建设好、运行好。
目前全球部分国家倾向于使用价格型工具引导减碳,如税收、补贴,一些国家则倾向于使用非价格型工具来引导,如计划、指导等方式。在周小川看来,在多目标、多任务情况下,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寻求目标与工具的协调。要设计一个目标函数,只要把价格和权重设置好,就能实现最优协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实行碳达峰、碳中和需要“胡萝卜+大棒”。碳价或者碳税属于“大棒”,央行的支持工具就是激励机制上的“胡萝卜”。央行以低息给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商业银行收到再贷款后,必须对碳减排的项目进行支持,同时承担向社会公布这些信息的义务。
“我们的‘胡萝卜’支持工具的重点在于要求商业银行对于碳足迹、支持项目的利率、减排量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并接受社会第三方机构的监督,从而让全社会提高对碳达峰、碳中和紧迫性的认识。”易纲说。
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看来,发展转型金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十八大以来,金融支持碳减排成效显著,中国既要发展绿色产业,更要推进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他说,转型金融可以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已确立了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但在实际推进中却面临不少挑战。如何务实推进碳中和目标落地?俄罗斯与中国展现了成熟的能源领域合作典范。
俄罗斯前总理祖布科夫说,中俄两国在包括天然气的清洁能源供应领域开展了积极合作。比如,中俄东线供气项目正在计划实施,俄罗斯正在增加对中国的供气量,通过“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对中国供气量将很快达到合同规定的380亿立方的年供气量。根据中国专家的估算,这可以让中国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直言:“中国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不仅仅是承诺提出目标,而且是扎扎实实按照自己的方式有非常实际的行动。我们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了一系列重点行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了非常明显的阶段性效果。”
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动荡、价格高企,赵辰昕进一步指出,要充分认识到“双碳”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实现“双碳”目标绝非易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非常艰苦的努力。他强调,要深入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断夯实能源安全的基础。(完)
经济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21日 14:53:37
- 2025年01月21日 11:49:48
- 2025年01月21日 08:07:22
- 2025年01月21日 07:20:13
- 2025年01月21日 04:23:30
- 2025年01月21日 04:08:59
- 2025年01月21日 00:18:00
- 2025年01月20日 10:31:58
- 2025年01月20日 09:20:44
- 2025年01月17日 09: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