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中国 天河筑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智慧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分享到:

【奇迹中国 天河筑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智慧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2022年10月06日 10: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视频:【奇迹中国 天河筑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智慧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6日电 (宋宇晟 吴家驹)大厅的正中央一面巨幅屏幕显示出各类数据,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智慧大脑”。

  近日,记者随采访团走进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总调度中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是在这里完成自动化调度、远程操控等一系列工作的。

南水北调中线总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中新财经 吴家驹 摄
南水北调中线总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中新财经 吴家驹 摄

  巨幅屏幕有什么用?

  大厅中央的大屏幕是综合显示的平台,而大厅左右两侧墙壁为模拟屏,可直观、准确地反映渠道水流及运行状况。

  如此巨幅的屏幕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起什么作用?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总调度中心副主任李景刚告诉记者,总调度中心相当于整个中线的指挥中枢,大屏幕展示了各类的实时的水情信息,包括闸门的、渠道的水情信息等。“通过这些屏幕,值班人员可以及时地了解现场情况,及时地采取相应的调度措施,来保障调度的安全。”

  李景刚还介绍,两侧的两块模拟屏相当于中线的模拟沙盘,通过模拟屏可以看到整个中线的线路走向等。

  事实上,巨大的屏幕只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智慧大脑”的一部分,真正起到作用的是自动化调度系统。

南水北调中线总调中心的模拟屏。中新财经 吴家驹 摄
南水北调中线总调度中心的模拟屏。中新财经 吴家驹 摄

  “智慧大脑”如何运转?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自丹江口水库引水,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全长1432千米。

  自动化调度系统是如何“掌控”整个中线工程的?

  据了解,自动化调度系统由闸站监控系统、日常调度系统、水量调度系统、水质监测系统等系统组成。调度人员24小时全天候在岗,实时分析水情,科学决策,利用自动化系统远控千里之外的闸门,克服降雨、严寒等各种不利因素,及时、保质、保量地将水输送到每一个用户。

  李景刚介绍,当前,中线公司精心打磨以控制专网为核心的基础保障体系、以输水调度为核心的自动化调度体系、以办公信息化为核心的运行管理体系,持续提升输水调度和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能力。未来,中线公司将全面推进“数字孪生中线”总体发展战略,以数据湖、物联网、视频分析平台、统一服务平台等知识库和平台为支撑,构建中线工程人、物、IT和信息的互联互通互用,实现调度-管理双驱动的新发展模式,推动智慧中线工程持续发展,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的思源碑。中新财经 吴家驹 摄
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的思源碑。中新财经 吴家驹 摄

  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如何?

  “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来,中线工程已惠及沿线24个大中城市及200余个县市,直接受益人口达8500万人,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发挥显著。”

  李景刚表示,自2017年开始,中线工程利用丹江口水库汛前腾库和汛期洪水等向沿线50余条河道实施生态补水,截至目前,已累计生态补水超过89亿立方米。

  以北京为例,1999年以来受持续干旱,人口增加和城市快速发展交织叠加影响,北京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0立方米左右。大量开采地下水保障城市发展需要,曾一度加剧了河湖生态系统的萎缩退化,诱发了河道断流、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014年年底南水北调水进京后,北京市基本形成了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雨洪水五水联调的多水源保障格局。截至2022年9月末北京累计接收江水已超80亿方,按照“喝、存、补”的调配原则,向城乡生活供水54亿方,占比70%左右,本地地表、地下水源地战略储备19.6亿方,占比24%,保障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基本生态环境用水7.8亿方,占比10%。

  李景刚告诉记者,中线工程已成为沿线大中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北京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通水以来,中线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供水水质优良,口感佳,有效提高了受水区群众的获得感,有力保障了受水区群众饮水安全。(完)

【编辑:程春雨】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