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消博会)专访德勤中国副主席: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迈入“超级智能城市”阶段
中新社海口7月28日电 (记者 王恩博)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加持下,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智慧。但随着疫情等挑战接踵而至,仅仅“聪明”已不能满足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需求。
德勤中国副主席施能自在第二届消博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正转型升级迈入“超级智能城市”阶段,“以人为本”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之一。
德勤在消博会上发布的《打造可持续的超级智能城市》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达1144亿美元,受疫情影响增速有所放缓,预计2023年将有所回升,中长期投资规模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
报告认为,“超级智能城市”代表了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和方向。但与一般智慧城市相比,“超级”二字体现在何处?
施能自给出了他的畅想:未来“超级智能城市”的打造建设将不再仅限于用先进技术与数据融合实现城市智能化,而是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从公众诉求功能设计为出发点,通过诸如“城市AI大脑”城市智能中枢等超领先智能技术,智能感知城市运行状况,以数据为导向向城市服务及管理作出快速智能反应,实现从预测到决策制定的智能化。
简而言之,让科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转型升级的核心所在。
施能自说,为此,管理者需要统筹推进城市空间、城市制度、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四方面协调发展,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包容、联系、黏性、魅力、创新、参与等角度,形成一种有价值、有温度的城市发展体系,让市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城市服务改善。
但一个城市能否被冠上“超级智能”的名号,还无法简单地用“从0到1”的硬性门槛和标准衡量。
施能自表示,“超级智能城市”需要从长远战略规划、技术基础、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目前中国一线城市在相关核心领域均位于前列,例如在战略全面性层面以北京、上海和深圳最为领先,技术层面和可持续发展层面以深圳最有代表性,而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和广州在科技创新领域均位于前列。
此外,中国城市在生命线系统工程、海绵城市、城市感知设备建设方面已具有一定基础,越来越多地方将“韧性城市”作为“十四五”时期城市建设重点。北京、上海、南京、合肥、长沙都已研究制定了相应顶层设计、评估体系、应急响应等规定。
“超级智能城市”在便利民众生活、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将催生许多新趋势,其中就包括更加丰富多样的消费需求和场景。
施能自表示,后疫情时代全球消费趋势变化之一是数字化与生活的关联度进一步提升。“超级智能城市”将助力消费升级,促进新型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更新迭代,培育和壮大智慧产品和服务。
此外,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前提条件,“超级智能城市”可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市场和供给市场紧密对接,各行业也可及时共享信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精准产销、投递和配送。
不过,随着城市越来越“聪明”,人们似乎也变得越来越“透明”,公众对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
施能自坦言,智能城市蕴涵海量数据,分布繁杂但又处处相联,攻击面众多,如果安全防范不到位,极易受到网络攻击,造成数据泄露和破坏。
在他看来,“超级智能城市”应做到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双手抓、双保障,不仅需要锻造敏捷的安全治理能力,更要充分应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可信计算下的自动化安全技术保障。“以人为本的隐私保护,始终是不能忽视的重中之重。”(完)
经济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3日 16:37:37
- 2024年12月23日 16:34:03
- 2024年12月23日 16:30:08
- 2024年12月23日 15:50:18
- 2024年12月23日 14:33:45
- 2024年12月23日 14:19:12
- 2024年12月23日 14:13:12
- 2024年12月23日 10:04:20
- 2024年12月18日 15:20:42
- 2024年12月18日 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