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对日本经济影响几何?

安倍晋三遇刺身亡对日本经济影响几何?

2022年07月09日 20:28 来源:中新经纬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经纬7月8日电 (王蕾 宋亚芬)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8日上午演讲时遭枪击,后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当日日经225指数盘中受此消息冲击直线跳水,但小幅收阳;日元也小幅升值,当日美元兑日元跌幅一度扩大至0.46%,截至19时报135.88。枪击案发生在参院选举前的敏感时期,这引发市场浮想。

  “日本社会、政治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而这个事情非常极端,可能大家还要去发掘背后的原因。不过这可能意味着对日本经济、特别是对安倍经济学的重新认识。”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接受中新经纬研究院采访时表示,当前,日本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宽松政策无法退出,汇率大幅度下降,经济或已进入明显衰退状态。在此情况下,突发事件或对日本经济、股市都会产生短暂冲击。

  遇刺后为何日经225指数盘中跳水?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接受中新经纬研究院采访时表示,安倍遇刺后日经指数跳水,是股市对该事件的正常反应,虽然安倍遇刺的详细原因还需要等警方公告,但这也反映出日本国内对于安倍本身存在争议,反映出日本国内不安定因素较多,影响投资者对于日本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从而造成日经指数的下跌。

  此外,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当前,欧美主要央行加息对抗通胀的背景下,日本央行却选择了逆势宽松,资金外流压力增大,全球资本选择做空日本汇市的动力增强,日本国债持续遭受国际资本抛售,日本面临股债双杀的风险加大。在此背景下,日本股市投资者情绪变得非常敏感和脆弱,容易对突发事件作出过激反应,引发市场大幅波动。

  “当然,这个事件造成的下跌往往是短期的,长期的走势还是要看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情况,股价长期的影响因素还要看经济基本面。”杨德龙说。

  遇刺当日日元汇率为何小幅升值?

  安倍前首相遇刺,日元竟一改近日暴跌态势,走出小幅升值的行情。日元与日本国债一同上涨,日元兑美元一度上涨0.5%。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这反映出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日元大幅贬值和通货再膨胀,也有人认为日本央行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失去支持。

  不过,德勤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接受中新经纬研究院采访时表示,8日日元的小幅反弹只是市场短期波动,对日本汇市长期走势而言没有太大意义,对日本经济政策也不会构成实质性影响。

  2022年以来,美联储大幅加息以抑制通胀的同时,日本央行仍然坚持维持利率不变,以提振日本经济,这使得日元成为2022年G10货币中表现最差的货币。6月底,日元对美元中间价跌破137;截至7月4日,日元兑美元汇率2022年以来贬值幅度已超20%。

  许思涛表示,当前日本经济正在复苏阶段,除去能源价格因素,其实日本国内通胀水平不高;且日本是债权大国,日元贬值对其自身影响不大,虽然日元汇率跌回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水平,且经济体量在世界占比已不同于当时。日本影响力不如往昔,日元贬值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力有所下降;对于日本企业而言,也不会导致其将工厂搬回国内。

  许思涛指出,日本与欧美货币政策错位是导致日元汇率剧烈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认为,日本仍将继续超宽松货币政策,维持利率低水平。而且日本政府债务水平较高,加息会带来较高利息成本压力。

  “安倍经济学”告一段落?

  日本国内对安倍晋三褒贬不一,作为日本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其主张的“安倍经济学”虽然帮日本打破通缩,但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受到很多民众强烈不满。

  2012年底,安倍晋三出任日本首相,推出“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即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促进增长的结构性改革。在其任内,以日元贬值促进日本经济走出负增长的“失去的二十年”,踏上复苏之路。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安倍晋三一直支持日本央行超宽松货币政策,但叠加日本技术设施非常完善、严重老龄化以及日本产业升级一定意义上的失败,“安倍经济学”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尤其是俄乌冲突扰乱世界经济,全球通胀加剧,美债收益率快速攀升触发日元汇率急贬,打击日本当前微弱的经济复苏动力。

  邵宇认为,“安倍经济学”主张货币宽松,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出口,也对股市带来一定的提振。但遇刺事件后“安倍经济学”可能也会告一段落。不过,无限量宽政策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需要一代日本人来承担。预计日本经济缺乏活力的现状将会持续。

  “但总体而言,‘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作用是偏正面的。”许思涛说,辩证来看,日本经济发展还受到老龄化、富裕社会、文化因素等多重影响。当前政策也是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虽然一定程度延续了“安倍经济学”,但是是符合日本当前经济现状的。(中新经纬APP)

【编辑:谢艺观】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