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逗你玩”:本想赚点小钱 却陷入连环套
转发几次、邀请朋友登录小程序,就能获得10元的现金奖励,很多人都参与过互联网平台这样的拉人头赚小钱活动。然而在获得奖励前,“任务”却总也做不完,助力砍价总差最后“一刀”。人头拉了一个又一个,奖励却还遥遥无期,消费者一步步陷入平台的连环套,踏入反复的心机与算法之中。
入套
动动手指就能挣钱
3月14日,袁女士在图书电商平台当当网上购买了一套童书。支付完成后,页面弹出一个醒目的提醒:“即将提现10元”,而她要做的只是将这个链接分享到群聊。
两次分享后,系统显示“获得现金累计8元”,并提醒如果想提现,需继续邀请好友助力,在24小时内凑够剩余的2元。
就剩2元了!袁女士开始频繁邀请微信好友帮忙。然而,0.25元、0.11元、0.08元、0.04元、0.01元……获得奖励的金额越来越小,直到第22个好友完成助力后,她终于收到:“恭喜您获得10元现金大礼”。为获得奖励,袁女士总共转发了24次,后面的22次,只为了凑齐2元。
袁女士立即提现,谁知页面提示她交易成功后才能提现。“我已经支付完了,还不算交易成功?”纳闷的袁女士在页面左上角字体很小的“活动规则”中找到了解释:确认收货15天后,才能提领这10元。
“早知如此复杂,我可不凑这个热闹。”袁女士摩拳擦掌地拉人领红包,却“领了个寂寞”。
相比于袁女士,每天都会在家庭群、同学群里发助力、砍价链接的周阿姨却对这类活动乐此不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动动手指转发就能挣钱,有什么难的?”对于周阿姨这样的积极响应者,系统则变本加厉不断给她推送助力领现金之类的链接,周阿姨每天要花去不少的时间去做分享、邀请的“功课”。
▌释因
平台需要廉价推销员
事实上,袁女士和周阿姨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些平台成本低廉的“地推员”。随着流量红利见顶,不少平台通过社交裂变、个性化定价等方式进行拉新或促销。
“电商平台如果真人线下推广、实打实地直接注册送礼物、送现金补贴,平均每人的获客成本可能要高达数十元,成本很高。而通过拉人头领奖励这些规则不明晰的社交裂变类活动,平台获客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为中小型电商平台提供引流服务的高骏告诉记者。
深套
总是差了最后一个人
“一直提醒我再邀请一人就可以成功提现600元,邀请了一个又一个,总计邀请了好几十人,却仍然说我差一个人。”秦女士向记者说起了自己在某团购平台上的一次亲身经历。
刚开始,平台提醒她距离成功提现还差1元,后来变成差0.1元、0.01元,随着拉的人数增加,距离成功提现相差的额度也逐渐变成了差0.1金币、0.01金币、0.1钻石、0.01钻石。但对于0.01金币、0.01钻石到底代表多少钱,官方客服人员也解释不清。“一环套一环,不仅小数点后的位数变了,计量单位也变了,就是不让你提现,明摆着就是欺骗。”秦女士很气愤。
记者采访发现,反馈这种情况的消费者十分普遍。一位网友就表示,成功邀请110位用户助力后,自己的手机页面上却显示仅有30位用户助力,有一大半成功邀请的用户并没有被系统承认。“我都是一个朋友、一个朋友自己拉的,却被平台判定违规,上哪儿说理去?”另一位有类似经历的网友直呼委屈。
▌释因
能不能提现系统说了算
“在你差一步就快成功的时候‘吞刀’,平台就是这样的套路。”一家提供付费助力服务的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所谓“吞刀”,是助力活动里的“黑话”,意思是助力者点过助力了,但被平台给抹除了。比如,明明邀请了从未注册过的新人,系统却识别为“老用户”;邀请了5位用户成功注册,系统却反馈只有2位完成了有效注册。
“运气好的人被吞得少,多找一些人助力就能拿到奖励;运气不好的人,一直被吞,那就怎么拉人也没法成功。一般在活动刚开始和中期,不会出现‘吞刀’情况,到后期就会比较普遍。”这位负责人透露。
连环套
老用户比新用户贵
VIP比普通用户贵
一些经历了拉新、助力的消费者,在成为老用户甚至付费用户后发现,自己并没有从层层嵌套的算法中逃离出来,而是进入了新的算法“魔咒”。
“怎么我开通月卡要168元,我朋友却只需要25.9元?这也太离谱了。”作为某潮牌电商平台的老用户尤先生最近感觉十分心寒。但对于他的疑问,客服人员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同样是该平台老用户的另一位消费者则反映,他开通平台账号近一年,购买了几百单商品,却一直领不到优惠券,无法参加向其他用户开放的优惠活动。“不同用户存在差别,具体活动以实际显示的页面为准。”客服人员的回复,令他深感不满。
同一款商品,老用户下单比新用户贵,甚至付费VIP会员下单比普通用户贵,这些在传统商业时代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情景,在当下屡屡发生。
尽管我国相关部门对“杀熟”问题屡屡发声,各平台飘忽不定的算法机制仍让用户感到“任人宰割”。北京市消费者协会3月1日发布的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2.3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普遍存在;在对16个平台进行的32个模拟消费体验样本中,有14个样本新老账户的价格不一致。
▌释因
算法承担了所有骂名
在众多消费者呼吁解释的诉求下,平台却拿出神秘的算法“黑盒子”应对。在遭遇“吞刀”后的投诉中,一些消费者收到了客服这样的回复:“是系统通过很多复杂的代码和逻辑判断的结果”,“由于您邀请的好友账户异常”,“以后台显示为准”。
但是对于这样的回应,不少人并不买账。有消费者提出,不能把“锅”甩给算法,算法也是由人来操作的,如果频频出现消费者的不良反馈,平台需要思考自己的算法是否已经走上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当方向。
■建议
平台应以简化方式公开算法细节
今年3月,《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开始施行,要求互联网平台在算法推荐上提高透明度。但在短时间内,滥用算法等行为带来的不信任感似乎难以消退。《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七成受访者感到自己被算法“算计”。
对此,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建议,要加强电商平台的责任和担当。首先,需要强化电商平台算法规则的透明度,除了对算法进行备案外,还要向用户公开算法细节,平台可以以简化方式将算法细节告知用户。同时,还要强调用户对算法的授权,要明确用户知情权、同意权,也要给予用户拒绝权和删除权。
盘和林也建议,相关部门要打通用户投诉渠道,若用户对推荐算法有合理怀疑,要有可投诉的部门,同时,这个部门需要具备必要的技术能力,能够解析算法、回应用户。
本报记者 孙奇茹 实习生 王欣欣
经济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22日 11:11:41
- 2025年01月22日 09:45:19
- 2025年01月21日 14:53:37
- 2025年01月21日 11:49:48
- 2025年01月21日 08:07:22
- 2025年01月21日 07:20:13
- 2025年01月21日 04:23:30
- 2025年01月21日 04:08:59
- 2025年01月21日 00:18:00
- 2025年01月20日 10: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