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TCL创始人李东生谈“全球化”:提升关键环节国产化率 构建全球产业链

TCL创始人李东生谈“全球化”:提升关键环节国产化率 构建全球产业链

2022年03月03日 22:4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两会人物)TCL创始人李东生谈“全球化”:提升关键环节国产化率 构建全球产业链

  中新社广州3月3日电 题:TCL创始人李东生谈“全球化”:提升关键环节国产化率 构建全球产业链

  中新社记者 蔡敏婕

  “中国制造业需要继续增强全球化经营的能力。”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创始人李东生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时,再提“全球化”和“走出去”话题。

  TCL当年仅是广东惠州一个生产磁带的小厂,现在已成长为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集团。李东生被公认为TCL的灵魂人物和掌舵者,连续多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他,每年全国人代会都非常关注经济方面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需要继续增强全球化经营的能力。”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创始人李东生近日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专访时,再提“全球化”和“走出去”话题。图为3月1日,广东省广州市,李东生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采访。<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陈骥旻 摄
“中国制造业需要继续增强全球化经营的能力。”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创始人李东生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时,再提“全球化”和“走出去”话题。图为3月1日,广东省广州市,李东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当前中国制造业在高端环节存在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李东生认为,要维护中国制造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需要持续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如今,中国产业链攀升面临困境。李东生提出,要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中国国产化率,完善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建设。建议率先支持产业基础较好、已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上游进军。

  “如何能够突破技术瓶颈保持自己的发展,这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李东生看来,对所谓“卡脖子”的定义判断要准确,对一些海外很难形成垄断封锁的项目、装备、材料,可以继续在国际分工原则下在海外采购,集中力量突破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瓶颈。

  2021年,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提升。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制造业需要继续增强全球化经营的能力。”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创始人李东生近日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专访时,再提“全球化”和“走出去”话题。图为3月1日,广东省广州市,李东生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采访。<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陈骥旻 摄
“中国制造业需要继续增强全球化经营的能力。”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创始人李东生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时,再提“全球化”和“走出去”话题。图为3月1日,广东省广州市,李东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中国巨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我们在实业上的优势,应该在全球产业中实现它的价值。”李东生说,首先,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有明显比较优势;其次,中国企业与全球市场融合愈加紧密;第三,中国制造业体量大、产业链完备;最后,中国正在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加速升级。

  “这些都是中国制造业‘出海’的优势,让我们在全球建立产业链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和支持。”李东生说。

  如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意识到制造业在本土一定要有相当的比例,并提出制造业回归。

  李东生认为,这就需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完善中国制造产业链布局。国家一方面应利用本轮产业链重构的机遇,吸引外资高科技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设厂,形成产业集群;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中国行业龙头企业将工业制造优势延伸到海外,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全球产业链。

  目前,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叠加催生的逆全球化浪潮,将导致产业链区域化和短链化,这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的一大风险。

  如何应对这种风险,李东生以其集团为例分享经验,包括调整海外生产基地和供应链;与当地公司共建生产基地、供应链和研发体系,提升本土化经营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建立全球研发体系等。

  “中国制造业要面对全球竞争,尤其是面对近几年的逆全球化趋势,我们要更加积极有为。”李东生建议,要利用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推动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产业链集群化。(完)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