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大宗商品走势如何?猪肉价格是否触底?国家统计局回应

大宗商品走势如何?猪肉价格是否触底?国家统计局回应

2021年07月15日 12:0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7月15日电 针对“接下来大宗商品走势”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15日表示,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输入性的上涨压力仍然是存在的,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比较强,工业品的供应能力比较充足。与此同时,近期有关部门实施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保供稳价的政策,效果目前在初步显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15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介绍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有记者提问,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对产业链中下游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中小企业利润承压。请问您对接下来大宗商品走势怎么看?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另外,猪肉价格在持续下行,成为CPI的主要拖累项。您认为当前猪肉价格是否已经触底,对全年的通胀怎么看?

  关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刘爱华指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平均上涨5.1%,涨幅比一季度扩大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在二季度涨幅扩大,主要有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在持续恢复,需求在不断扩张。

  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性影响。今年6月份,国际能源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2.6%,非能源价格指数上涨43.2%,涨幅都是比较高的。

  三是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从去年2月份开始PPI就持续下降,二季度每个月的价格都同比下降3%以上,所以今年二季度PPI的同比涨幅明显扩大,给很多中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带来了比较大的成本压力。

  刘爱华称,从总体上判断,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输入性的上涨压力仍然是存在的,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比较强,工业品的供应能力比较充足。与此同时,近期有关部门实施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保供稳价的政策,效果目前在初步显现。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8%,比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所以总体上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是总体可控的。

  关于CPI的走势和对猪肉价格的判断。刘爱华提到,今年上半年CPI处于温和上涨的态势,上半年CPI平均上涨0.5%,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比较低的水平。从月度变化看,6月份当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比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从结构看,食品价格由涨转降,可以说是影响CPI涨幅回落最主要的原因。今年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2%,去年同期食品价格上涨16.2%,食品价格从上拉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转为下拉居民消费价格的因素,影响了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04个百分点。

  针对记者提到的猪肉价格同比已经连续9个月下降,上半年平均下降19.3%,影响CPI下降约0.45个百分点。刘爱华说,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食品价格由涨转降是影响涨幅总体回落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猪肉价格又是重要原因。

  从非食品价格来看,今年上半年非食品价格上涨0.7%,这个涨幅和去年同期是相同的,影响了CPI上涨0.57个百分点。在非食品中主要还是能源价格上涨比较多,今年上半年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8.5%和9.2%,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2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有食品价格由涨转降的因素,也有非食品价格涨幅比较平稳的因素。

  从下阶段影响CPI的三个板块来看,第一个板块,食品价格来看。昨天刚刚公布了夏粮产量,夏粮再获丰收,所以粮食价格有望继续保持稳定。猪肉价格随着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国家收储政策又有支撑,所以价格有望保持稳定的态势。总体上看,食品价格在粮食再获丰收、猪肉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总体上涨压力不大。

  第二个板块,工业消费品价格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带来部分工业消费品有所上涨,但从长期看,我国的供给能力比较强,工业生产能力比较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所以工业消费品的市场供应总体比较充足,工业消费品价格不存在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

  第三个板块,服务价格来看。今年上半年服务价格持续受到散发疫情的影响,目前处于近年来的低位,今年上半年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3%。下阶段,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餐饮、住宿、旅游的消费需求将会逐渐恢复,市场信心不断增强,加上居民收入增速也是在加快的,服务价格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总体上看,考虑到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影响,服务价格也有望保持小幅上涨。

  刘爱华说,综合上面三个板块未来发展的态势判断,全年物价保持温和上涨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实现全年3%左右的调控目标也同样有基础、有条件。

【编辑:张楷欣】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