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 中国民营经济如何更上一层楼?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 中国民营经济如何更上一层楼?

2020年12月12日 18:1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 夏宾)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多大?“56789”是近一段时间研究者的形象概括,即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比超50%;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60%;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70%;城镇就业占比超80%;对新增就业的占比贡献超90%。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民营经济能起到什么作用?其自身又如何实现“更上一层楼”?“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2020年度论坛12日在京举行,多位与会嘉宾给出了答案。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记者盛佳鹏 摄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中新社记者盛佳鹏 摄

  近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提出,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更大的发展。

  具体来看有三个方面。一是创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全面的落实民营经济准入的政策措施,系统清理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壁垒,在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方面要一视同仁。二是创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特别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是创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家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弘扬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继续艰苦创新。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发扬张謇精神,把企业的发展要同国家的发展繁荣、民族的兴盛、人民的幸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朱之鑫说。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科院研究员贾康。记者盛佳鹏 摄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科院研究员贾康。中新社记者盛佳鹏 摄

  “‘双循环’中民企的作用至关重要。”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科院研究员贾康认为,中国“内循环”的基本局面,紧密地关系民企的“56789”。在“外循环”中,民企又是商品、劳务、技术、资本输出的生力军,比如,广大民企在货物贸易中抓机会、开市场。在电商发展局面中,民企形成的头部企业已不仅仅影响全国,而且影响世界。

  但在现实经营过程中,民营企业仍感觉到难定心、缺乏安全感,通过调研很多案例发现,这引起了国内外的投资反差,导致在国内投资迅速下降,而在国外慌不择路、不惜工本的不良情况。

  贾康强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56789”的民企已不仅是“半壁江山”的份量,必须按照“自己人”的定位,多种举措并举使民企继续吃好“定心丸”。

  因此,他建议要结合认识张謇精神,把民企的“定心丸”继续吃好,从大局、战略、现代化客观要求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层面,理解这个问题的分量和意义。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记者盛佳鹏 摄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中新社记者盛佳鹏 摄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则为民营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的发展给出了三条建议。第一要增加企业的科技含量。“现在靠数量发展的阶段已基本结束,今后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就要增加科技含量。”

  许善达特别提到要考虑四个领域,即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财务管理的科技含量、市场管理的科技含量。这四个领域可供企业认真思考,不同的企业内容不一样,应该考虑好在哪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第二要保持资产负债率不要太高。许善达说,在新时期,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风险就是资产负债率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要想健康发展,一定要保持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要太高,保持在50%以下是最安全的。今后能够保持稳定发展趋势的企业一定是扎扎实实控制资产负债率的企业、深入投资搞研发的企业。

  与此同时,控制风险也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因为一个企业产生风险,受损失的不仅是企业家本身,还有客户、员工都将受到损失。

  许善达直言:“希望民营企业能够在发展中保持稳健,不要因为某些企业通过杠杆率高挣了钱而羡慕,还是应扎扎实实控制资产负债率来稳健发展,这是一个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三要善待企业员工。许善达表示,《资本论》里典型的资本家要把劳工的成本压到最低,剩余价值都归资本家所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民营企业家已不是《资本论》里的资本家了,需要善待职工,要在财富创造中和职工分享,包括职工的薪酬、福利等。(完)

  他认为,应构建社会主义领导下的民营企业家和员工的关系,善待员工并和员工建立新的利益分配关系,可以为企业发展形成长远的良好环境。(完)

【编辑:孙静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