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乌镇峰会5G“论道”:开创数字经济新时代

2019年10月23日 18: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10月23日电 10月21日下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担任联络单位的“5G:开创数字经济新时代”论坛在浙江乌镇召开。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刘烈宏,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马尔科姆·琼森,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大中华区总裁斯寒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来自国际组织、国内外业界、学界领袖、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共300余嘉宾参加了论坛。

大会现场。
论坛现场。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刘烈宏指出,5G不断推动产业形态重塑,成为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引擎。国家网信办将加快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创造良好的5G市场环境,让国内外亿万消费者共享5G发展成果,推进中外企业参与中国5G市场,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5G时代快车,让互联网发展造福人类。

  就5G发展和应用,刘烈宏指出,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二是坚持融合发展,深度推进多领域融合应用;三是坚持前瞻布局,积极应对5G网络安全风险;四是坚持开放共赢,共同构建5G发展新局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指出,5G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对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推进5G商用部署。目前,5G基站、手机、模组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进一步成熟,5G网络已在全国主要城市城区实现连片覆盖,“5G+工业互联网”加快探索,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陈肇雄强调,要加快5G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5G开放创新发展高地,深化5G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为更多垂直行业赋能赋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际电信联盟(ITU)副秘书长马尔科姆·琼森代表国际电联感谢中国在促进5G标准方面所作的努力。他介绍了国际电联在5G频谱和国际标准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强调要与中国进行更多的合作,希望中国的企业界和学术界更加广泛加入到5G的技术应用开发中。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提出,5G是全联网的时代,是数字转型和数字经济的时代,是智能化、自动化和自主化的时代。由于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科技界和企业界孜孜不倦的努力,中国在5G技术上的发展和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并且最有可能引领这股大潮在全球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5G作为网络新技术的集中体现,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它的发展面临频谱资源选择、网络安全挑战等系列问题,带来了隐私保护法律适应性的新风险,应从技术管理法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与应对。

大会现场。
论坛现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曾宇分析了当前几大主要网络标识技术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5G对标识技术提出全新挑战,并介绍CNNIC在 5G时代下网络标识解析服务架构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他提出,5G时代下网络实体、内容和服务等对象的命名、寻址是关键功能和基础服务,其安全可控、高效、智能、稳定关乎网络空间安全,建立全球标识解析根服务器对推动5G时代下产业与应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董事长杨杰表示,5G将成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构建数字社会的新基石,中国移动要做5G网络建设的主导者、5G融入百业的推动者和5G服务大众的先行者,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认为,5G将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新的发展机会。人们未来面临的是无穷的选择,会给社交方式和人际关系带来巨大影响。人类的知识分享与协作将跨越时空,最后产生人类知识和发明创造爆炸性增长。

  来自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亚太电信组织、清华大学、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大数据局、爱立信、思科、艾斐域、土耳其电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兴、华为、阿里巴巴、百度、爱奇艺、奇安信、东华软件等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科研单位、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嘉宾在论坛上分享了5G对新数字经济发展的观点。

  中外嘉宾们围绕5G构建新型基础设施、重构产业生态、促进应用创新、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等话题,共同研讨5G发展、交流与合作,旨在增进国际共识,促进全球5G技术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完)

【编辑:张燕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