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在马拉喀什举行(图)
中新网马拉喀什11月13日电 (记者 李晓喻)如何让应对气候变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并付诸广泛行动?在马拉喀什气候大会期间举行的“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主题边会上,与会者给出的答案是:“独舞”不如“集体舞”。
此次边会由中国新闻社、中国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是“中国角”17场系列主题边会之一。这是中国新闻社连续第四年在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举办该主题的边会。
来自中国政府代表团、世界银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美国气候现实项目、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深圳航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世青创新中心、中国日报等的十余名代表发言。边会分为主旨发言和圆桌讨论两个环节,分别由中新社经济部主任俞岚和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信息与培训部副主任张志强主持。
抓紧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刻不容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表的报告指出,2015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这一趋势仍在持续。该规划署执行主任ErikSolheim警告说,如果现在不采取更多行动,“我们将为本可避免的人类悲剧感到悲哀。”
与会者认为,在此情况下,各利益相关方需要携手合作,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不应是政府的‘独舞’。”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巡视员谢极在致辞时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的共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中国制定了2030年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也在研究2050年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落实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除了需要政府、企业的行动,更需要全社会的行动,需要媒体的广泛宣传,使全社会达成共识、行动起来,实现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呵护好地球家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认为,应当确立政府、媒体、NGO、企业和公众“五位一体”的应对气候变化行为主体框架,以此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和保障。其中,媒体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传播绿色发展理念,解决当前气候传播与公众生活脱节的问题,使气候传播更好为受众所接受。
中国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部主任刘强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加速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严控煤炭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同时,中国企业正在切实执行节能减排政策,媒体越发重视报道相关领域新闻,民众也在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全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在各方合作下,气候传播“音量”不断提高,“音效”也在改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校长付晓洁称,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应从基础教育做起。目前,该校已开展低碳节能措施,提高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
在美国气候现实项目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肯尼斯·柏林看来,目前要做的事是让气候领袖“发出更大声量”,让气候解决方案成为现实。
世界银行气候变化项目官员茱莉亚以一段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视频为例指出,影像也可以增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扩大气候传播影响力。
深圳航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素平也表示,该公司正在加大绿色影视和平台建设,其制作的主题系列纪录片《绿·道》,从绿色建筑、绿色城镇等不同角度切入和展开,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世青创新中心秘书长王则开强调,气候传播要更加注重与新媒体和青年网络相结合。
中国日报记者王燕飞就媒体如何通过全媒体、多角度的报道,讲好绿色发展故事谈了体会。
在圆桌讨论环节,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美国)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王彬彬、美国气候现实项目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肯尼斯·柏林、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战略部主任刘强等,就美国总统选举对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影响、如何实现有效的气候传播等话题开展了讨论和互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