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游客春节在日花近60亿元 商品用集装箱运回

2015年02月27日 09:52 来源:新闻晨报  参与互动()

  “为何这么多人在日本玩啊,朋友圈变成日本旅游宣传圈了!”市民陈小姐春节过后最大的感慨就是:好多人到日本去玩。记者了解到,这个春节中国游客大量涌向日本,并将“买买买”的精神带到了日本——

  据日本当地电视台的节目称,这个春节10天时间里,估计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花了近60亿元人民币用于购物,从保温杯到名牌包,不少商场货架上被扫荡一空。

  案例

  连买带运加关税,20万元搬回一个“家”

  “当时被震惊了,本以为就是帮他提个包裹,到了发现原来是一个小型集装箱。”白领徐栋(化名)昨日说起前一段时间帮自己一朋友提取从日本运来的抢购“成果”情景时依然难掩惊叹。他告诉记者,这位朋友那天就说让他帮忙到浦东机场附近去取货,货物是这位朋友新年前后在日本抢购的家电。

  结果徐栋到了才发现自己完全准备不足,因为需要一辆小货车或面包车才能把货运走,这些商品堆了满满一个小型集装箱。“集装箱应该是专门空运所用的,长宽高都是一米五左右,我当时都傻眼了。”他回忆道,具体商品数目已经记不清楚了,大概有三台电视机、两三台空调,几套音响,还有冰箱和有一些厨卫用具。“也包括这两天热议的马桶圈,还有空气净化器等。”

  徐栋介绍说:“他朋友买了房子要装修,这次采购的主要是装修用品。”他介绍道,这个集装箱所装的货物以家电和硬装商品为主。徐栋表示,通过集装箱运输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确实数量太多,无法办理一般的托运。他告诉记者,用这样大小集装箱运输要找货运代理公司,走货物进口渠道,算下来除了要缴纳代理费、运费外,还有数额不小的关税。“这批货仅运费和代理费就要1.5万元。”徐栋表示,整个这批货物价格10多万元,加上运费和关税,大概逼近20万元了。不过这位朋友依然觉得合算,首先由于省去了中间销售环节,价格依然比在国内买便宜,而且他认为在日本买的质量上也有更好的保证。

  记者昨日咨询了两家货代公司,发现它们都提供从日本空运或海运的个人物品的业务。“对我们来说其实就是组散货,然后集合成一批货物运回国内,一起报关通关。”一位业务员说。据了解,空运集装箱最常用的是AKE箱,尺寸为156cm×154cm×163cm,可用容积为3.5立方米,可装货物重量为1588公斤,可满足个人大批量商品的运输需求。不过这种业务一般不接受个人申请,个人一般是通过货运代理,由货运代理合并装箱后进入进口运输流程。

  此外,上海市民刘先生一家也在春节去了日本,昨天他仍然在东京的秋叶原商场奋战。刘先生还在现场看到,商场大卖场里中国游客抢购最凶的是日本“四大宝”:保温杯、陶瓷刀、马桶圈和电饭煲。他还对比了价格,普遍来说日本商品在日本的售价还是比国内便宜近1/3,尤其是一些比较高端的更便宜,如虎牌新推出的山羊水壶儿童保温杯在日本售价约合人民币356元,在淘宝上翻了近一倍为680元。

  分析

  日元贬值签证放宽购物需求春节释放

  45万中国游客是如何算出来的?这是按照我国官方公布的春节期间出境游总人数519万中,到访日本的比例为8.7%来计算。那么,这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市场砸了多少钱是如何算出?参照2014年1-3月中国游客男女老少人均在日消费支持额是25万日元(约1.3万元人民币)计算,45万中国游客的消费总金额为1125亿日元(约60亿元人民币)。实际上,由于今年春节的多重刺激因素,中国游客的人均消费可能还要超过去年。

  那么,为何在今年春节,中国游客赴日游和购物达到了顶峰?据旅游界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有四个因素刺激。

  一是日元贬值,目前100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5.26元,比一年前贬值了15%左右,与几年前100日元=8元人民币的峰值相比,更是相当于打了6.5折。同样的10000元人民币,比几年前可以多换近4万日元,都可以抵上海至东京的机票钱了,这也大大刺激了购物欲。

  二是去年10月起日本实施免税品对象范围扩大,食品和化妆品被纳入外国游客免税品范围,使得赴日人群购物热情大涨。

  三是日本政府放宽了中国人赴日旅游的签证条件,很多市民都很容易拿到3年多次往返签,去日本比以前更加方便。

  四是航空出行成本也有所下降,尤其是受国际油价影响,中日航线间的燃油附加费(往返)下调了约200元。为此,春秋航空近日还设计了赏樱航线,往返含税仅需1948元,不足2000元就能畅游日本北海道。(李晓明 徐妍)

【编辑:贾亦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