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引领新常态需要用好“两只手”

2015年02月27日 08:0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引领新常态有不同方面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使经济以这种新方式平稳运行。这种新方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经济更加高效、社会更加公平、资源环境更加可持续。形成这样的发展方式,需要用好“两只手”,让政府和市场正确地发挥各自作用。

  历史经验表明,在现代化的各个阶段都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但在不同时期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范围和强度并不相同。在现代化早期,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范围更大一些、力度更强一些。像德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建设或者现代产业发展起步阶段,政府都通过制定发展战略、集中优质资源、扶持主导产业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现代化起步较晚,属于追赶型经济体,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其合理性。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与其他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相比,我国在相同时间内取得的发展成就非常突出,原因就在于我们既不断扩大市场作用,也有效发挥政府作用。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和市场作用的空间和强度都会发生变化。这不仅是因为政府干预已经产生一定负效应,而且是因为在更高发展阶段上,发展环境、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更大,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路径和效率改进的具体方式更难把握,政府作出正确抉择要比过去困难得多,政府作用的领域与过去相比也有很大差别。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更多主体参与决策、推动发展,也就是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

  具体到新的发展方式形成上,政府和市场应找准各自的位置。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市场应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发挥规划引导、宏观调控、维护统一市场、规范竞争秩序等作用。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政府应发挥更大作用,不仅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收入分配调节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且为市场各主体、社会各阶层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政府应承担起标准制定和实施、环境监管执法等职责,并通过健全体制机制激励和约束市场主体,使其在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中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各地对引领经济新常态表现出极大热情。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这种热情变成地方政府对经济进行新一轮的不合理干预。如果是那样,就不见得能保持住我们想要的新常态。要正确引领新常态,必须有正确的作为。

  引领新常态,既涉及生产方式转变,也涉及生活方式转变,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政府要制定好规划和政策,居民要转变消费方式,企业要根据发展环境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转变经营策略和生产方式。应加大对新常态的宣传引导和研究阐释力度,进一步明确新常态提出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弄清新常态的内涵和外延,把中央精神变成全民共识,让企业和消费者了解新常态,使市场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常态发展。

  人力资本提升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引领新常态,需要完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加快提升人力资本。应通过完善科研体制,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资源空间配置结构直接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和区域发展公平,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是引领新常态的重要途径。应加快国内统一市场建设,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行政性壁垒,完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网络,促进要素更加自由和便利地流动。结合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加快在中西部地区培养若干具有战略意义的增长极,促进形成有利于提高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的生产力新布局。

  引领新常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改革,消除体制弊端。应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松紧适度的监管体制,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促进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