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家庭农场兴起 注册家庭农场超10家
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如今,作为土地承包的一种新方式,家庭农场正在新区悄然兴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新区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已超过10家。不过,缺少资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之融资困难引发的隐忧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重重障碍。
注册家庭农场超10家
在新区首批家庭农场注册中,汉沽街香园家庭农场就是其中一家。香园家庭农场负责人孔凡彬告诉记者,正是看到国家有关部门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他才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成功创建家庭农场后,孔凡彬对自己的产业发展更有信心了:“今后,我打算扩大养殖规模。除种植葡萄外,我还计划搭建大棚进行蔬菜种植等,让农场多元化发展,肯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新区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已超过10家。其中,家庭农场模式已涵盖鱼苗养殖、果树蔬菜和农作物种植等多个领域。
“如今,新区制定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培育家庭农场发展。”新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已出台八项惠农富农措施,其中涉及鼓励集约、节约和适度规模化发展,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户成立家庭农场等。此外,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今年新区还计划重点培养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融资难成为发展瓶颈
不过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家庭农场这一土地承包的新方式正在兴起,但各种条件制约和高成本下,资金缺乏、融资难成为摆在承包人面前的一大难题。“养殖业投入较大,资金短缺是制约经营规模扩大的最大难题。”新区一家庭农场负责人崔立国告诉记者。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鱼苗养殖为例,10亩规模的养殖池每一养殖周期内仅饲料成本就超过20万元,“由于满足不了银行相应的贷款条件,目前筹资渠道仍以个人为主,想要扩大生产规模并不容易。”
这不是一个特例。与崔立国一样,孔凡彬也遭遇了融资难,“原本计划新修农场内的道路、扩建大棚等设施,但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资金投入仅靠自筹方式很难实现。”
在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看来,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需要创新经营模式,可采取农户土地入股的方式,来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此外,需要完善农业融资渠道。虽然国家下达多项文件助力农业金融发展,但是实际效果不佳。除了落实到位外,还应该引入社会资本来投资农业发展。
此外,记者注意到,由于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收益不稳定也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桎梏。
对此,宋杰凝则认为,确保收益需要承包人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现代营销观念,采取订单农业模式来拓宽销售渠道等。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对承包人进行一定的指导,并完善农业金融机制、降低农业贷款门槛等。 ■ 时报记者 张广艳 报道